垃圾分类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路有多长?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卫张宁 赵宇鹏2015-06-10 16:04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刨除执行过程中的“分类难”,垃圾分类工作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政府已经投入了如此之多的时间与精力,为什么还会给民众造成垃圾分类仍旧收效甚微的印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在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益看来,就实际效果而言,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经常跟西方国家的相关人士交流说,为什么中国的垃圾分类分的比你们好,主要是从结果来看,回收利用率更高,进末端处理处置设施的垃圾分得更彻底。”张益说,北京、广州等地做过样本统计,得出的结果是我国的垃圾分类利用率达到30%以上,大于欧美国家的20%—25%。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张益表示,在中国,进到垃圾桶里的垃圾,其成分与家庭产生的原始垃圾相比,实际上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家庭中产生的废旧报纸、纸板箱等已经通过一些渠道进行了回收,但是环卫部门的统计并没有把这部分垃圾的回收利用计算在内;另一方面,参与垃圾回收处理的人员既包括城市拾荒者、流动的个体户,也包括集体、公司,如果把这些分散的数字都集中起来看,“环卫部门回收的垃圾,成分中可利用的部分其实已经很低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张益认为,假如让中国的拾荒者走进欧洲、美国、日本那些公认分类工作做得很好国家的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看到那些经过所谓严格分类后仍然花花绿绿的垃圾,估计他们都会象看到“宝藏”一样兴奋,因为相比中国处理处置设施的那些黑乎乎的垃圾,他们那里的可回收利用物品简直太多太多了。“西方国家的老百姓是在为环境而分类垃圾,中国的拾荒者是在为生存而分拣垃圾”。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但问题仍旧存在。张益也承认,由政府主导垃圾分类工作的局面亟待改变。在他看来,目前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对于城市拾荒者或者零散的垃圾回收个体户而言,进行垃圾回收几乎不需要成本,相比之下,国家主导的工业化生产,成本大约是前者的十倍,而产出却远远达不到相应的倍数。再生资源生产成本较高、规模上不去、市场需求不大等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垃圾分类要真正走上市场化道路并不容易。把上百万捡垃圾大军拒之门外,显然并不现实。一方面,这些人有他们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事实上,他们也的确为垃圾分类是做出了贡献,没有给城市造成很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与流动的个体回收户相比,成规模的企业也缺乏较好的服务模式,很多家庭最终会选择把“可回收”的垃圾交给上门回收的个体户。要实现全面的分类搜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此外,垃圾分类工作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把经过层层分拣后剩余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处理。尽管近年来回收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但焚烧、填埋的处理方式,仍旧需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张红樱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和很多社会治理工作一样,处在“成长期”,距离“成熟期”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多方参与合作,切实发挥政府力、社会力、市场力的作用,“期待各方能够给予包容和耐心,并人人付诸实际行动。”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