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新基建有何看法和建议?
4月20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提出建设以“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您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方向极好!该决策反映了今天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多维度。(I believe that is an excellent direction,reflecting the many dimensions of today’s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s)如我之前所述,适当的基础设施架构由私有数据中心和公共云基础设施组成,它们通过智能通信基础设施与各种分布式资源互连,以创建集成的“混合多云雾”(Integrated Hybrid Multi-cloud Fog)。该决策能将(消费者)物联网(IoT)或工业互联网中的许多分布式元素打通,包括互联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健康、智能机场、智能工厂等。
5G是该领域的推动者。有预测认为,2025年中国将拥有10亿台联网设备。我个人认为预测保守了,因为我们将很快看到全球范围内达到1万亿台设备,而中国的设备数量将远远超过1000亿台。
我的计算很简单:假设这1000亿台在消费者和其他实体(如企业和政府)之间平均分配。500亿台设备则每人分配不到50台。但是一旦加上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扬声器、智能平板电脑、智能灯泡、智能汽车、智能冰箱、智能插座等,这并不是那么多的设备。事实上,要确定未来智能互联设备的数量,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数一数你现在拥有的电插头的数量:手机充电器、灯具等,然后添加其他未正式插入墙上插座的设备,如水表、电表、恒温器等。
1G到4G主要为人服务,但5G不仅为人服务,还要给数十亿的设备提供支持——从计量用水量的低带宽使用,到4K视频的高带宽使用,到文件传输的高延迟应用,再到像车与车之间通信的低延迟应用。为了在难以到达的区域实现覆盖并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承载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5G需要有线网络、卫星和其他技术进行补充。
如果我们再把像高速公路系统这种物理基础设施考虑进去,那还要考虑应用程序问题。比如载着员工上班的汽车、载着游客的公交车、载着货物的卡车,休息站、加油站和停车场,通行费和红绿灯,这些互补的生态系统要素如何协调?我们需要智能来使所有要素和谐地协同工作,需要发展更多的互补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与5G相关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部署更智能的网络。例如,通过网络分片,可以为不同的用户分配各种大小、不同类型的网络容量的各种“分片”。比如,需求传输文件的个人用户和需要与
专家团队进行高清视频会议以拯救急救病人的医生用户,他们对网络使用的需求是不同的。
其他领域的智能也要部署。例如,云提供商要提供负载平衡解决方案,将工作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上;对于业务连续性,要提供通过给定数据中心或区域的停机进行管理;对于动态内容分发,要提供将文件或电影等数据移动到网络“边缘”的解决方案,使其更靠近活跃用户所在的位置。
可以想象一下,当所有这些智能(包括云、边缘和跨各种网络)整合在一起共同优化性能、可靠性、成本、能耗、碳足迹时,将会是什么景象?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被用来优化数据中心运营;接下来将是更大的范围和规模上应用此方法。
当然目前云技术在协同各要素上还存在很多挑战。例如,人工智能需要数据才能工作,并且需要在跨数十亿设备的分布式边缘收集这些数据。但这也带来了挑战——数据是应该在边缘完全处理,还是在设备中完全处理?是进行部分处理,然后“上传”到云端,还是只以原始形式传输到云端?挑战还包括用于任何给定分布式应用的最佳解决方案。当诸如机器人、无人机、视频监视或其他传感器、电话等单个“节点”可能由于断电或设备停机而断断续续地连接或故障时,如何处理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传递?
我们需要大量的领导力、创新、组织和投资来克服这些挑战,但这也说明我们正进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中国国家发改委提出“新基建”的指导方针令人振奋,也恰如其分。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