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挑战及路径

文章来源:江西化工沈娟,彭永根,曾凡2020-03-10 17:34

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3.1 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假设在环境问题爆发的早期没有被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正如前面提到的,即使它是在早期提出的,也不会受到重视。原因很简单,社会经济需要发展,这是主要的前提。因此,早期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只关注制度性因素,这与我国当前的环境经济状况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制度因素确实应该优先于经济因素(稀缺因素)。如果没有制度变迁铺平道路,西方国家的环境就不一定能够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解决。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逻辑,也是环境保护实践的逻辑。在经济增长的特定阶段,我们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保护环境。根据我国建筑经济、节能减排的需要,应尽快制定低碳经济的“国家计划”和行动路线图,建立低碳经济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实施方案。
 
  3.2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电能替代煤炭和石油,是治理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政方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上世纪总结出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新能源发展十六字方针,是非常好的经验。
 
  第一,经济结构要调整,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要改变。我们现在已经对“双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产业进行压减,这样从能源消费总量上减少高能耗、高污染,把经济结构调整转向战略新兴产业。经济结构一调整,对能源的需求就有新变化。 第二,对农村散烧煤炭要实施有效替代。治理农村煤炭散烧,需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利用包括气化、液化和固体化三种方式。气化是生产沼气,液化是生产液体燃料,固体化是将生物质做成固体颗粒燃料。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
 
  生物质能作为一颗新兴的新星,发展迅速,已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未来,优质的能源开发空间将以核电为主要开发能源,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首先,在国际交流中,中国应更多地与其他国家磋商,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指南,努力促进各国在低碳领域达成共识。第二,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比较早,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中国应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与中国共同创造低碳技术。符合国情的特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后,中国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低碳规则,有利于为中国工业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明确的政策规则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3.4 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绿色金融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上海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圆桌会议的主题是“促进绿色金融,促进区域发展”。“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改善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创新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吸引包括国际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进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和金融投资领域之间架设桥梁和渠道,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十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面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推进绿色金融,促进地方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培育“绿色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意识和思想,更加自觉地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社会的绿色转型。
 
  4 结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发展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友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J].经济导刊2017(4).
  [2]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27(4).
  [3]杨俊,鲍泳宏,刘芊.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及策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7(25).
  [4]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7.
  [5] 魏彦杰.《基于生态经济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6]郑爽.全球碳市场动态,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6),281-285.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