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融合了东西方智慧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5-11-06 14:44

如果说自然循环与节俭是美德、是思想,循环利用、资源化更多的是实践。《从摇篮到摇篮》一书中介绍了4000年前的中国农民,就有循环利用废物的农业实践。据经济史学家考证,桑基鱼塘的循环经济雏形在990年前的唐朝就有记载;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农业案例不计其数,很难考证哪个地方出现得更早。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原物资部的一份报告上批示:“实行收购废品,变无用为有用;扩大加工,变一用为多用;勤俭节约,变破旧为崭新。”事实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指导方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西方哲学中的人与自然论述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数百处关于废物循环、环境等问题的论述。工业革命后,首先提出循环经济的当属美国学者肯尼斯·鲍尔丁,1965年5月10日他在《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一文中提出,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像一艘宇宙飞船,船舱就那么大,船上没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人是船上的“乘客”,不能随意污染环境,否则只能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只有在人数很少且受技术限制时,地球才被看成是一个无穷大的资源库或无限吸纳废物的垃圾场。人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员,人的生存取决于与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经济独立于自然生态系统,“乘客”必须循环利用废物,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再生产主要依赖于资源再生产。发达世界出现的大气污染或水污染,是价格体系出了问题,可以通过征税来解决。采用惩罚性的税收,环境污染和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鲍尔丁因而被认为是循环经济概念的较早倡导者。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1990年出版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第二章是“循环经济”。他们在这一章构建了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准则,以便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物质流角度,经济——环境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自然同化能力是“源”,废物既是可以循环的,对资源的可获得性有正的影响,也可能会对自然同化能力产生压力。书中提出了资源环境管理的三准则:一是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量不能大于其再生能力,二是耗竭性资源的减少不能超过新的探明储量,三是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不能大于环境的同化能力。耗竭性资源的开采应由可再生资源的增加来补偿以保持可持续性。毕竟矿产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就无法避免采光的命运。鉴于资源存量的有限性,人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要减少耗竭性与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途径是提高效率。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环境的压力,而规模化的循环利用则需要投入资金,并对环境同化能力产生额外负担。即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产生的二次污染会导致同化能力的下降。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循环经济从书斋走向社会,归功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德国、日本等国最初从垃圾处理角度提出循环经济的。换言之,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管理,包括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带有明显的环境战略特征。这一点与我国不同。我国是从资源战略出发的,联合国环境署的资源效率战略,大致与我国相当。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就是要用发展产业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例如,通过煤层气发电,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瓦斯爆炸对矿工生命安全的威胁,而且还能增加能源供应,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推而广之,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使污染物排放,还能形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从传统的线性的增长转向循环型的增长,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向集约型的增长,从依赖自然资源的增长转向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从重视发展的数量转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是一种多赢的发展。在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同时,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兼顾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兼顾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循环经济,正是有了发展的内涵,才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新型发展的内涵,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也才有了抓手,才能落到实处;正是有了多赢的内涵,才能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矛盾,才能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完成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使命,早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