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分析低碳发展困境 寻求符合国情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宋联可、侯芝2015-03-02 15:48

低碳经济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中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世界人口大国,资源消耗量大,且能源的利用水平低,不可再生资源有限。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全球产业价值链形成,发达国家低附加值环节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在承接发达国家低附加值环节的同时,也正积极准备向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的价值环节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可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捷径,紧随并赶上世界发展的浪潮。第三,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其中竞争的核心是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央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他们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使中央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这对安定社会,稳定人心,建设和谐社会意义深远。第四,全球气候条件的恶化亟需改善。全球变暖对世界经济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环境、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这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五,国家政策的鼓励。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有责任感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我们在看到中央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取得重要成果的时候,应当更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不难看到,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陷入了“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迫切需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就认识到,从国内来看,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等的理论研究都还“很浅、不成熟”。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评价体系等认识都较为模糊。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民间,都容易产生歧义。但陈迎表示,“我们可以用相对的概念来理解低碳经济。中国虽然与西方在发展程度上有差距,但完全可以向低碳迈进,通过降低能耗、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等道路节能减排”。喻捷则表示,发展低碳经济尤其需理顺产业链上的利益关系、深化改革。“低碳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其他产业相同,都存在一段时间的产能过剩、标准化落后、地方保护主义。”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开始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很多困境,主要是道路选择陷入了“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并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在技术层面, 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 到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能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正在积极开发;在制度层面, 各国都认识到政策与法律的完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欧盟在2004年3月已完成主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定工作,制定了排放权交易计划。根据这一计划, 许多发电厂、石油精炼厂、钢铁厂等都将从2005年起须持特殊许可证, 方可排放二氧化碳以及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2004年11月, 日本环境省公布了一项旨在加速减排温室气体, 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任务新环境税计划。2006年9月, 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战略规划, 新规划将通过捕集、减少以及储存的方式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007年7月11日,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