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30多年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质量重视不足,中国现在面临成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的危险。这关乎社会问题,也涉及环境保护。中国必须确保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的质的跨越。可持续性因而成为了核心挑战。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增长,而保护环境、保存自然景观或促进生物多样性则被归入增长的对立面。作为大使,当我谈到德国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德国的能源转型——弃用核能和化石能源——无异于去工业化,将阻碍增长。
没有比这种看法更严重的误解了。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已经选择了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发展道路。如果按照中国朋友们的说法,就是将二者“和谐”地结合起来。因为增长和环保息息相关:只顾环保,而没有经济增长,不能带来现代社会的种种便利;反之,不顾及自然保护的经济增长则会导致国民经济的不健康,如不采取应对措施,这种不良发展会愈演愈烈。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结构转型期。然而,中国并非唯一一个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转变增长模式的国家。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德国经济突飞猛进。我们甚至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称为德国的“经济奇迹”。德国走出战争的废墟,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同时也损害了自然环境。在与河北省同为煤铁中心的鲁尔区,污浊的空气令人呼吸困难。和中国现在的情况相同,由于燃煤、交通废气、建筑扬尘以及工业生产不采取过滤措施,雾霾成为那时的普遍现象。土壤也被未经处理的废物污染。
受到特别严重污染的还有水域环境。河流,比如莱茵河都已经不适合游泳。河流中的鱼也近乎绝迹。河水变了颜色,散发出刺鼻的化学味道。河道大部分被泡沫覆盖。1961年,《世界报》刊登的一段文字反映了当时在经济界之外也被普遍认可的观点:“任何用于废水处理的投入都是对国家财富的浪费。”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种不负责任的对待自然的做法激起德国公众的愤怒。德国社会自发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其诉求被纳入环保政策。法律规定了城市和工厂处理污水的义务,禁止将含有高浓度肥料或农药物质的污水排入河流。当时普遍的将运输船产生的废机油排进莱茵河等河流的做法也会受到惩罚。河流的所有河段都安装了统一的监控、上报和预警系统。
如今,人们又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德国的河流中游泳。冷却水净化后排入河流时往往比取用前还要干净。像鲑鱼这样对水质要求高的鱼类又回到了莱茵河和易北河。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