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口大国低碳发展的阻力何在
鉴于中印两国在能耗及
碳排放总量上遏制不住的雄起趋势,国际能源署明确指出:照这样下去,中印两国将占未来二十年内全球能耗增长量的50%。
这些年,无论中国还是印度都没有放弃对低碳发展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有关政策、法律性文件相继出台数十个。中国早在1997年就由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印度也于2001年由全国议会通过了《节能法案》(Energy Conservation Act 2001)。为了执法,两国还建立了各自的有关行政机构。中国在2006年至2010年执行的“十一五”规划期间,大力推行地方政府的节能目标责任制,使节能减排与政绩考核相挂钩;印度则按《节能法案》相关条款规定,很快成立了能效提升局(Bureau of Energy Efficiency),促进全国开展能效提升标准的制定、检查等。两国投入大量财政拨款,同时吸引来自社会的各种资金,争相开启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研究、合作与宣传项目。由联合国发布的《
新能源投资年度报告》显示,中印尤其是中国,已经成为近年来在全球
新能源领域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那么,中印节能减排政策屡屡出台,却收效受挫,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国际上的
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多方撰文指出,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过去三十年间,已使中国形成了“不计代价求增长”的特色发展模式。这为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环境代价。在世界范围内有充分的研究结果显示,任何国家要想实现低碳目标,单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必须依赖政府的政策推动。而那样做,又势必在短期内牺牲掉一定的国民经济利益。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暂时看来是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所以不论如何努力,现行制度根深蒂固的内在掣肘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政府提出的低碳转型目标实现。印度与我不同的体制、制度,在包容性上被西方认为貌似“大象”强于“巨龙”。因为印度始终允许社会存在激烈的不同声音,充分参与政治性的公开大辩论,印度有强大的公民社会与我国那种不计代价的经济发展企图相抗衡。例如印度曾计划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项目“纳曼达水坝”(SSD on the Narmada river),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只因几百个原住民以破坏家园为由,上告至该国最高法院就被停建了。这种事发生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印度目前正在努力转变国家“低就业”的旧增长模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制造业、建筑业、基础设施及能源等高耗能产业突飞猛进发展,进而增加全国整体能源消耗。印度要想实现低碳发展的更高目标追求,必须在既有的工业、建筑节能以及新能源上开辟新思路。任何高招,都需要资本及技术投入,目前印度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此备感吃力。再加上现在印度国内的各类区域性底层政党,纷纷崛起,要求分享经济增长蛋糕,低碳发展工作的开展,在情况复杂的印度,正在陷入相当尴尬的处境。
英国、日本这些已经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发达国家,他们曾经采用的有效方法,除了快速提高自身的能源使用效率以外,就是通过全球化,转移碳排放企业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如中国、中东和东南亚,以此实现西方社会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这显然是中国和印度在现阶段无法复制的。我们必须依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节能和新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实现国家确定的缓解环境进一步恶化的
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当下,中印两国在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都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具体时间进度表,而印度则是还有大量穷人未能享受到现代能源;其次,新能源近几年在中国成了社会资源错配与产能浪费的被关注对象,印度则在财力、技术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迫切需要,导致自身无力加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印两国现在采取的主要能源策略,竟然都是不约而同地在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大举进行能源开采和进口!我们和印度在这方面甚至有了从相互竞争转向合作的发展趋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