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谈判一度濒临绝境的多哈气候大会,终于在主席阿卜杜拉·阿提亚两分钟的“闪电锤”中尘埃落定。
在此次大会上,发达国家淡化其历史责任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倾向进一步明显,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政治意愿不足。这些不仅是今后国际社会合作面对气候问题的巨大障碍,也意味着中国节能减排将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
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哈表示,中国需要引入碳市场的概念和做法。而在会议召开前的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确立了包括北京、上海、海南等29个城市和省区成为我国第二批低碳试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中国是否已经做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准备?依靠碳市场实现低碳转型之路还有多远?
缓解资金压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等多重挑战的中国,今后在节能减排上的经济压力究竟有多大?
解振华在多哈会议期间对外透露,为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已经投入1万多亿元。“十二五”期间政府规划将投入2万多亿元,全社会共投入4万多亿元。
“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投入如此之大,前所未有。”解振华说。
节能减排需要资金支持,而发达国家却不愿意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措施买单。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教授黄少鹏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以上两点应该是推动我国碳市场建设最直接、最初始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种种迹象表明,促进碳交易的发展确已成为我国政府减缓融资压力的首选市场化手段。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各领域正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加快推动碳排放市场建设,有助于帮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减排力度、减缓企业的融资压力。
此外,尽管多哈气候大会的结果差强人意,但仍从法律上确定了为期8年的《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纲举才能目张,国际碳市场目前正处于前行与演变之中,这一结果对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利好。
时机较好
但就在中国准备发力碳市场之时,全球碳交易大环境却不容乐观。受近年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市场投资疲软,多数企业均采取停产保价措施加以应对,这直接导致欧盟碳交易市场冷清局面的产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过去18个月, 受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公司需求疲弱的影响,CER(核证减排量)价格暴跌约95%,目前仅不足1欧元。在碳价已跌成“白菜价”之时,中国碳市场的培育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
黄少鹏表示:“我反而认为,中国碳市场可能因欧洲市场疲软而迎来机遇。”
相对于欧洲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均衡,但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可以转化为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有利因素,确保碳交易市场供需两旺。
“其实,中国境内就具有很强的碳交易消化能力。”黄少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