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财绿金院王遥:ESG在我国开始主流化,金融机构要提升相关金融产品创新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宋然2023-11-27 09:23

推进“双碳”之路上,金融机构机遇与挑战并存

 
时代周报: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绿色金融大有助力。这一过程中,银行业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王遥:银行是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作为主力军,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为节能降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一方面,银行通过打造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效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例如,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力度,安排绿色贷款专项规模,优先保障绿色产业信贷投放,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保证;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创新债券品种的投融资业务,为绿色及高碳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等。
 
另一方面,银行通过将ESG理念纳入投融资流程和风险管控体系之中,强化项目在可行性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评估,进而倒逼相关企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时代周报:这给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机构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遥:当前,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一是近年来ESG在中国的主流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银行业可持续提升ESG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多样化的ESG产品与服务,激励并推动企业与投资者将ESG纳入到决策制定中,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随着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以及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重启的积极推进,银行业将丰富碳金融产品种类,推动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支持更多金融衍生品的开发,进一步激活碳金融市场,并为碳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创新的投资和融资渠道。
 
三是未来碳中和的转型还面临很多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任务,蕴含巨大的投资机遇,也有巨大的产品需求的潜力,银行业需进一步丰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继续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大力推动股权类融资工具,形成市场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资金供给方面。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实现需要大量资金,这有赖于银行业及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需要持续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能力,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撬动民间绿色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缓解环境问题对于财政的压力。
 
二是风险防控方面。绿色标准、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洗绿”问题。新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可能面临技术不成熟、缺乏标准和规范、高成本等挑战,企业的经营风险可能传导至金融机构。特别是对银行而言,其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稳定器”作用,如果不能对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和重大风险的客户严格限制其授信和投资,对于其稳健经营而言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人才方面。目前,低碳转型与气候环境等前沿领域的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随着绿色金融业务涉及领域愈加广泛,从整体市场需求来看,绿色金融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供给和专业技术支撑仍然不足。
 
时代周报:目前银行端推进绿色金融的进程如何?
 
王遥:其一,银行逐步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保障体系。当前,六大国有行已将绿色金融贯穿于金融服务和运营管理各环节,在投融资政策中全面突出“绿色”导向,前瞻性调整信贷布局,合理配置信贷资源。诸多股份制银行也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
 
其二,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国银行业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作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给予相关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消费直接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重视搭建全流程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防控体系。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正式执行,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重点关注ESG风险相关客户并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动了银行业积极布局全流程和全链条的ESG监管。
 
时代周报: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遥:从顶层设计思路来看,在党的二十大关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目标协同推进的绿色发展指引下,绿色金融发展主线已进一步明晰。此前,人民银行已明确了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基本内涵,即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与市场定价的“三大功能”,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与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体系、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的“五大支柱”。
 
同时,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利用再贷款等引导银行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正式执行,明确提出“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推动构建有利于银保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监管环境,进一步增强银保金融机构践行绿色金融的主动性、约束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