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获取不全、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正制约国内投资机构持续扩大ESG投资策略版图。
其实,这也是全球投资机构共同面临的痛点。
英仕曼基金经理贾森·米切尔(Jason Mitchell)曾表示,众多上市公司只有5-7年的财务数据可供分析建模。对定量研究人员而言,这些数据作为ESG投资策略算法基础的体量实在太小。
“相比而言,从A股上市公司获取足够信息进行分析的难度更大。”前述国内大型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直言。究其原因,一是不少A股上市公司在ESG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少,且不少ESG信息相对分散且缺乏标准化,令投资机构难以轻松获取全面有效信息,二是国内投资机构在ESG信息披露、评级与投资决策的研究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往往会漏掉不少关键信息,导致ESG投资评估体系实际运营效果未必理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大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智能技术“帮了不少忙”。比如有私募基金使用爬虫技术,对上市公司各类公开信息进行全方位搜集,在海量信息里捕捉有效数据,再通过深度数据清洗,找出自己所需的关键ESG数据,从而实现ESG各类投资指标的标准化,令ESG投资模型运营效率得到持续优化。
尤其是E(环境)与S(公司治理)方面,若投资机构仅仅能从公开信息与媒体报道抓取上市公司环保处罚,污染排放处罚、资源消耗与产品召回等信息,往往显得时效滞后。但借助金融科技技术,不少私募基金已成功从行业传闻资讯,地方媒体报道里率先捕捉到上述极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尽早剔除相关股票规避投资雷区。
此外,不少国内私募基金与大型金融机构还引入大量欧美市场的ESG投资模型,比如建立基于NLP以及机器学习技术搭载的ESG舆情监控类
平台,根据系统设定的数百个ESG相关舆情标签,对上市公司实时舆情进行抓取分类并及时反馈潜在的投资风险。
“不过,这些海外ESG投资策略舶来品也会遭遇水土不服。”多位私募基金交易员透露,由于海外NLP(自然语言处理,英文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缩写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交互的语言问题的一门前沿科技)技术在理解语言文本意义方面存在“偏差”,有时它们会将负面信息解读为“好信息”,导致他们多次人工干预纠正,避免重大投资失误事件发生。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