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发展推动能源结构升级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有力抓手,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推动能源革命的新契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能源革命新动力。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或环渤海)的空间格局,但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实力上还远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制约京津冀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有利于在推动能源革命的背景下解决好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雾霾治理已成为京津冀合作的着力点。京津冀三地唇齿相依,大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无论过度使用煤炭还是汽车尾气所引起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都说明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三地将形成新的城市主体功能格局。其中,进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尤其是削减燃煤消费、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是协同发展的先手棋。当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单纯依靠能源消费变革,还必须通过能源生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需要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释放能源革命的新动力。
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能源结构升级。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7省2市。按照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长江经济带建设不仅将打开我国经济发展新天地,还将促进该地区能源结构升级。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成本低、节能节地等优势,大幅度减少因过多依赖公路运输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有效实现运输方式的节能环保;另一方面,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形成三大城市群,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沿着长江流域自东向西推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而经济结构变动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密切相关。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应处理好提高东部经济发展质量和开发内陆的关系,既充分发挥东部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带动内陆地区工业化水平提高,又牢固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