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无废城市”的目标,除了制度、技术等硬性条件外,人的价值观的改变也非常关键。在追求更加高效、便利的时代,大家越来越多地选择外卖、选择很多一次性的产品,而一次性消费文化的盛行,又会制造大量垃圾,造成环境负担。对于如何改变大众的这种典型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刘丽丽认为需要时间积累,她说“这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整体上讲,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我们肯定希望自己过得更好。很多时候,一些一次性消费,确实比较方便快捷,给我们很好的体验。所以,现阶段也不能一刀切,要求大家都回到原始社会。要改变大家的消费观念,不能着急。要通过宣传教育形成一种社会氛围,进而引导大家
绿色生活、消费。”刘丽丽相信,等到大家的教育达到一定水平后,事情会自觉地往好的方向发展。
垃圾分类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年也很火热。不过,受限于居民生活习惯,成功的模式仍在探索中。对于目前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实施的难点和瓶颈,刘丽丽提出,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应该根据自己后端的处理能力,统筹考虑垃圾分类的方法。她建议,首先应该切实地指导居民进行分类,在指导管理方面下功夫。另外,在完成垃圾分类投放的第一步后,分类转运、集中分拣打包以及最后的末端处置能力等等,也必须要配套完善。
“各个地方要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垃圾分类模式,不是说都要按照最好的模式来做。谁都知道最好的模式很好,但是问题是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的后端处置技术和设施等能不能支撑起。前端好不容易分类了,如果后端固废处置能力不够,或者分完了发现垃圾没有地方去,是会影响居民积极性的。”刘丽丽认为,做垃圾分类一定要统筹考虑,要先做顶层设计,每一步准备到了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选择最适宜的模式逐步推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