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力
碳足迹因子数据首次以生态环境部公告形式发布,填补了国内电力
碳足迹因子数据空白,可供不同主体核算电力生产和消费产生的碳足迹使用,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
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双碳”目标。
碳足迹因子是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电力碳足迹因子具有基础能源属性,是核算各类中下游产品碳足迹的必要前提。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公告》答记者问时表示,此前,我国尚未发布电力碳足迹因子,国外数据库的中国默认电力碳足迹因子数值滞后且偏高,未能体现我国近年来电力转型带来的绿色低碳贡献。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首次以生态环境部公告形式发布,填补了国内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空白,可供不同主体核算电力生产和消费产生的碳足迹使用,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双碳”目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支撑出口产品碳足迹核算
据了解,电力碳足迹因子与电力二氧化
碳排放因子有较大区别,核算范围除火力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外,还包括上下游
碳排放量,如:原材料获取阶段、设备获取阶段、施工建设阶段、退役处置阶段碳排放量;同时,运营维护阶段碳排放量核算也更加全面。总体来看,电力碳足迹排放中,直接排放约占八九成。此外,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主要用于计算外购电力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电力碳足迹因子主要用于计算电力消费产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即用于产品碳足迹核算。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原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欧美国家正以碳足迹追溯机制构筑贸易壁垒,要求光伏组件、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或自主声明数据,并延伸至钢铁、铝等上游产业征收碳关税。我国企业以往依赖国外数据库中的电力碳足迹数据大多严重滞后且核算边界不清晰,难以体现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18.89亿千瓦、发电占比超35%的绿电发展成效,导致产品碳足迹结果虚高。
《公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为0.6205kgCO2e/kWh,在同步公布的8类2023年主要发电类型电力碳足迹因子中,最高为燃煤发电的0.9440kgCO2e/kWh,最低为核能发电0.0065kgCO2e/kWh。此外,2023年输配电碳足迹因子为0.0036kgCO2e/kWh。
“此次官方发布的电力碳足迹因子采用企业样本测算结果和统计测算结果,符合ISO 14067标准要求,可精准支撑出口产品碳足迹核算,为我国制造业争夺国际绿色贸易话语权提供关键支点。”廖原说。
碳足迹建设在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已从“顶层设计”阶段步入“逐步完善”阶段。我国相继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
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产品碳足迹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保障。
与此同时,核算标准陆续发布。在《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的基础上,我国已发布《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和要求电解铝》等一系列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了科学的
方法学依据。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建军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当前,多个行业和地区积极开展产品碳足迹试点示范项目,如锂电池、光伏产品、电解铝等行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和标识试点,积累了大量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为产品碳足迹管理全面铺开奠定了实践基础。此外,钢铁全产业链EPD
平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EPD
平台等不断发展,能为企业提供碳足迹核算、报告、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更高效地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
公布因子也彰显了电力行业技术进步与绿色转型。“从技术层面看,高效煤电技术使煤电碳足迹因子低于国际水平,
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不断优化风电、光伏等碳足迹因子;在绿色转型方面,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低于国际数据库数值,直观反映出我国能源低碳的趋势。”王建军表示。
健全体系加强国际互认
电力碳足迹因子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碳足迹管理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接下来,为早日与国际接轨,我国碳足迹还需进行哪些方面的完善?
“电力碳足迹因子的发布是起点,未来需通过健全核算体系、提升数据品质、推动产业转型、深化国际合作、强化主体参与的组合拳,构建科学、透明、国际互认的碳足迹管理体系。这不仅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更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掌握全球绿色贸易规则话语权的必由之路。”王建军认为,要打造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各领域碳足迹数据,实现数据集中存储与管理。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严格核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依据不同区域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等差异,细化区域产品碳足迹因子,定期更新,降低核算误差,为碳足迹管理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廖原建议,应从标准、应用、互认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例如,我国‘链长’企业应积极开展碳足迹结果应用,将碳足迹在供应链、价值链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实施‘碳足迹穿透式评价’,要求利益相关方开展碳足迹认证或自主声明,以强化碳足迹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金融机构应积极发展碳足迹挂钩的金融产品,对应用低碳技术以降低碳足迹的企业给予宽松的融资条件和优惠的利率,通过实际应用
案例向国际输出中国模式。”
上述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态化开展电力碳足迹因子工作。一是深化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进一步扩大测算覆盖范围,丰富案例样本,加强因子数据迭代,探索丰富电力碳足迹因子品种。二是持续更新发布后续年度电力碳足迹因子,提升电力碳足迹数据质量和代表性。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多渠道推进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国际互认,提升适用性和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