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山西省能源局、、清华大学山西
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主办的“
碳足迹洞察与价值链共建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山西省能源局二级巡视员张清田致辞。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
碳排放是当务之急。近年来,碳足迹作为此前在环境、环保、科研领域的专业术语,如今逐渐走进公众热议的话题圈,成为个人、企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与传统
碳排放不同,碳足迹的计算是包括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加工、制造、使用、再用到废物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部碳排放。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是引领和促进全产业链
绿色低碳转型,提高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路径和重要抓手。
“双碳”目标下,国家层面积极开展碳足迹指导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已成为重要方向和步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任务要求。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清单式列出二十二项主要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任务书”和“施工图”。促进生活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增进国际交流互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碳足迹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日常衣食住行,改变着人们生活、消费习惯。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碳足迹工作发力,同时越来越多企业鼓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碳足迹管理,从原、辅材料的采购、生产、使用到最终使用后的处理和回收,全面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
在开展数字低碳生态系统工作、碳足迹热度不断增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关于环境和碳排放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标准。产品碳足迹很难追溯到生命全周期的所有环节。缺乏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企业和个人在减少碳足迹上动力不足。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互信互认还有待提升。
今天的研讨会召开恰逢其时,很荣幸邀请到了来自科研院校、核心企业的各位代表,分别就国内外产品碳政策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核算、碳足迹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探讨,为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希望大家充分沟通,建言献策,共同交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新方向、新思路,通过研讨交流和合作创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