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用先行,建立碳足迹相关标准,电力为何首当其冲?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乔建华2024-07-10 08:53

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电力为何首当其冲?对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何重要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优先建立电力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有助于上下游相关产业计算碳足迹并减少碳排放
 
“电力是基础性、公用性行业,电力产品既是物质产品,更是能量产品,可以为其他行业领域发展提供物质和能源。根据《方案》,优先建立电力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不仅可以促进行业自身碳足迹管理与应用,更为上下游相关产业建立碳足迹规则标准奠定了基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告诉本报记者。
 
那么,建立电力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具体会如何影响上下游相关产业碳足迹规则标准建立?
 
“碳足迹是站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虑碳排放。比如,算光伏电站所发电力的碳排放,不仅要从硅料开始计算整个光伏板和各种辅助材料的制造、包装和运输全过程碳排放,还要把电站建设运营阶段的碳排放也要考虑进来,同时,也要考虑后续电站和光伏材料的报废、回收和再利用等阶段的排放,也就说要考虑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每个阶段的碳排放。”中国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主任、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史伟伟告诉本报记者,要想建立整个电力产品的碳足迹,电力装备制造的碳足迹也要管控起来,自然就会影响到上游行业。
 
对下游行业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电,史伟伟说,对其他行业来说,电力行业是其上游行业,电力产品的碳足迹计算清楚了,自然有助于各行各业计算自身产品碳足迹。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到,要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张晶杰说:“这一制度也有利于更加精细化地实施电力产品碳排放管控,对高碳产品执行更加严格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电力产品自身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降低碳排放,是电力行业落实能耗管控向碳排放管控转变的重要抓手。”
 
而要想通过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降低碳排放,张晶杰认为,核算碳足迹是基础,评价碳足迹是重点,认证碳足迹是关键,降低碳足迹是目标。
 
“电力产品包括电能量,如光伏、风电、煤电、气点、核电、水电等;也包括电力装备如光伏组件、风机、电缆、变压器等。”张晶杰进一步指出:“要想准确地区分高碳和低碳电力产品,首先,要通过碳足迹核算标准规范核算边界、范围、计算方法、数据质量等,统一同类电力产品碳排放量化方法和数据质量保障;其次,通过碳足迹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方法、依据和等级,明确电力产品与自身相比,或与同类产品相比碳排放水平等级;再次,通过碳足迹认证向相关方(尤其是产业链上下游)披露碳排放水平高低;最后,可以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措施达到产品碳足迹下降的最终目的。”
 
加强电力行业碳足迹管理
 
有助于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并应对国外绿色壁垒
 
目前,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和相关法案都是和碳相关的贸易规则,企业出口商品,不得不面对国外的绿色壁垒。
 
能源是经济发展之本、财富增长之源,也是社会稳定之基。加强电力行业碳足迹管理,不仅有助于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还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根据《方案》,到 2030 年,制定出台 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现阶段,我们需要在电力、煤炭等基础性行业和出口行业首先建立急用先行的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排放因子数据库,下一步,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每一个单元都把自身的碳足迹标准体系构建完善,并不断完善各自行业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大家群策群力,《方案》中目标的一定能实现。”史伟伟指出。
 
据张晶杰介绍,为推动电力行业碳足迹国内外互认,中电联此前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推进绿色能源国际互认工作;加强和国际组织专业交流,在标注制定过程中,吸收国际专家共同参与讨论;积极努力通过多种平台、多个渠道,推进中国绿色电力得到国际社会公正认可;加强与国际绿色电力生产者、消费者联系,建立中国与世界在绿色能源领域问题沟通桥梁等。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博弈下,碳足迹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特别是外向型、碳敏感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便于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张晶杰建议,“相关企业也应该积极加强碳足迹管理,通过建章立制、能力建设等将碳足迹理念贯彻到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人员管理中,推动绿色供应链、碳排放信息系统建设、碳资产管理等,实现企业自身及上下游产业碳足迹管理效能提升。”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