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更多气候应对话语权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在数据库搭建、规则制定、议题设置等层面具备实力,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木其坚说,当前,欧盟出于促进本土产业绿色转型、抢占产业新赛道等考虑,出台了新电池法规、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制度,中国有关出口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其中,2023年8月17日生效的欧盟新电池法规分阶段要求电池企业提供碳足迹声明、标明碳足迹等级、证明碳足迹低于法规设定阈值。
徐明说,如果我国电池企业在核算产品碳足迹时,能够用中国本土数据来代表自己的产品,就能更好体现中国制造业在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把中国产品放到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中比较的话,是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但是空口无凭,需要数据来向国际证明。”木其坚说。
数据实力不但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结果,还会影响中国行业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对此,某业内专家透露了一个细节。其曾经参与制定所在行业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国际规则。当时,各国代表对规则中规定采用哪些背景数据库进行了研讨。“欧盟提出要把ecoinvent数据库写进去,日本也写了一个它的数据库,韩国也是……到了中国,我们没能成功写上一个我国的数据库,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得到国际公认的数据库。最后各国代表达成妥协,不在规则中出现具体数据库名字,而是说‘应用的背景数据必须来自国际公认的数据库’。”
徐明团队借助其数据汇集实力,正在对国际制度设计产生影响力。他表示,团队把天工数据库接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全球共享平台的过程中,还基于自身信息技术开发实力,对平台数据汇集底层系统进行了技术支持。同时,团队基于数据汇集底层系统的功能、应用方法及全球化等主题,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运营组织进行了多次沟通。“这种技术支持与沟通,代表着我们参与到了全球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共享的制度设计中。未来,国际在相关方面通用的规范,会是我们本身已经熟悉、掌握的,甚至是我们制定的。”
木其坚认为,碳足迹领域,要让国际听见、听取更多中国声音,除了提升数据实力,我国还需确立自己的核算规则,然后推进规则的国际互认。
一些受访专家也表达了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议题设置能力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欧美国家就应对气候变化不断释放其关切的议题,高校、智库机构基于长年累月的研究建构出新的概念、规则,政府再将它们推向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同样可以加强、沉淀自身战略研究,向国际社会传达我们的关切,展现我们的议题设置能力。
(《瞭望》2024年第9期 )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