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足迹”?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缘起于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生态足迹”,于 1999年首次使用。在概念提出之初,它仅指每年因特定活动而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重量,通常以吨为单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个词在 2004 年由英国石油公司 (BP) 发起的一项广告活动中流行起来,该活动鼓励人们检查自己的碳足迹并进行“低碳饮食”。 不过,鉴于石油巨头本身负责化石燃料开采,该广告活动多年来一直受到批评。
目前,对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各国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一般而言是指个人以及其他实体(企业机构、活动、建筑物、产品等)所有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量,既包括制造、供暖和运输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也包括产生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造成的间接碳排放。
正因为当前定义不一,也使得核算方法各异。国际上有较为通用的四种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投入产出法、IPCC 法、碳计算器。其中以生命周期评价法和 IPCC 法应用较为广泛。
生命周期评价法,主要评估某一产品在生命周期或服务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根据国际标准来看,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环境足迹大约有20余项,碳只是其中的一项。只不过现在因为有双碳大背景,把碳单独拿出来了。”施耐德电气全球绿色节能设计中心负责人、施耐德电气爱迪生环境
专家刘果果对钛媒体App介绍道。
这种方法结果相对准确,具备针对性,但需要消耗较大的人、物力资源,相对成本较高。“从开发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从上游原材料就开始策划,一直策划到这个产品最后的废弃,把全生命周期都考虑在内,这里牵涉太多因素”,刘果果说道。
首先,需要专门的团队。因为无论是边界的设定,还是数据敏感性如何分析,需要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情。
其次,需要跨部门的通力合作。“碳足迹的核算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做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前端需要有研发的同事,有材料部门的同事,中间有工厂的同事,后边有供应链的同事,才能把碳足迹的核算准确地核实下来,算起来。”
IPCC 法,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提供,虽然较为详细的考虑到了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性,并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排放原则和核算方法,相对来说更适合从生产角度核算研究某一区域的直接碳足迹,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用于研究相对封闭的碳足迹,不能从消费的角度计算隐含的碳排放量。
投入产出法,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模型,在核算时仅仅需要较少的、物力资源,相对成本较小。
目前已有许多网站提供了专门的“碳足迹计算器”,只要输入一定的生活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碳足迹”。但因为不同的碳足迹计算器的复杂程度和设计项目数量、种类有所不同,导致计算结果也不尽相同,偏差很大甚至矛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