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为降低气候风险,人类须在未来数十年内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若想在21世纪末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到2050年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40%—70%,而到2100年则需实现近零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近零排放”是指人类不断减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趋近于零的活动。潘家华表示,现实生活中,“近零排放”不是绝对目标,而是相对过程。“人类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占碳排放总量的80%,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杜绝排放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实现,我们只能尽量减排,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对自然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同时植树造林,实现‘碳中和’,加快生态系统的修复速度,让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达到均衡状态。”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公众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力量。绿色伙伴媒体学者计划负责人王欣超指出,“近在眼前的全球升温正是‘因我所致’,气候是全民的,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然而,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仍有所欠缺,浪费现象随处可见,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常常灯火通明,大排量车子依然热销。潘家华感叹道,“目前全社会的消费理念太过‘奢侈化’,讲究‘炫富’。为什么不能‘炫绿色’呢?所有的生产都是围绕消费而来,没有消费,就不会有生产。我们必须用消费‘倒逼’生产。如果大家不在高耗能的行业消费,不买碳排放量高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产量就会下降,低碳经济自然能实现。”
今年6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曾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我国公众对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看法。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不知道这次会议,但是对气候变化表示关心。自然之友公众行动中心低碳家庭实验室项目主任王媛指出,“这说明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被动的。由于缺乏环境教育,一部分民众觉得环保是政府的责任,意识不到个人行为能够对环境产生多大影响。”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秘书长胡敏表示,人们对低碳等词汇并不陌生,但想让老百姓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行合一”,需要有科学的宣传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如果城市的规划建设适合步行和骑行,人们就会减少机动车短距离出行。”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