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节能董事长专访:节能环保产业是“十三五”乃至更长发展时期的新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6-09-09 12:44

近期,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就经济发展新动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能源革命、“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难点问题,接受了专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问:作为节能环保行业的从业者,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您对近几年我国环境保护的巨大变化想必体会颇深。哪些节能环保政策或事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您对环境保护以及节能环保行业现状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王小康: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环保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一是生态文明首次被作为目标之一写入《“十三五”规划》;二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三是国务院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6个配套文件,以上将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一系列基础制度的建立,比如自然资产有价使用、损害赔偿、审计、监测以及地方政府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等。《环保“十三五”规划》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之中,将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创新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环保产业。我认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涵盖了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相关的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部分细分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向好,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大部分装备产品实现了国产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二是发展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化手段不足。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节能环保技术体系不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市场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五是现有财税政策缺乏系统性、持续性,部分政策优惠力度有限,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打破传统观念,用新理念引领新模式,是未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主要应推进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技术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培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形成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影响力环节的推动。二是制度创新,加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发节能环保产业潜力。三是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落实绿色信贷机制,设立专业性的绿色银行,在推动绿色信贷的同时,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交易等多种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四是财税创新,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产业,探索税收支持政策。五是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构建产业服务体系,培育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问:在中国及全球经济增幅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表现如何?中国节能在节能环保和建设生态文明领域做了哪些重点工作?给产业、社会和老百姓带来哪些绿色变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王小康:“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指导性文件、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自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平均增速超过15%。其中,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产值平均增速接近20%,远远高于一般工业行业增速。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节能在2015年一年,累计生产绿色电力98.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81万吨,节约标煤313万吨;处理固体废弃物673.6万吨,处理污水6.02亿吨,COD总削减量12.6万吨。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中国节能在追求自身发展、为国家创造效益的同时,用智慧和真诚回馈社会,让爱心凝聚成更强大的合力,努力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同时也高度重视运营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依托节能环保产业领先优势,与所在地区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中国节能的社会影响评估率达100%。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问: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您认为节能环保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动力?您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未来趋势是如何分析的?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王小康:我的切身体会是,节能环保产业具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综合效应和效益,可以弥补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时期的新动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在稳增长方面,我国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近5亿吨,堆存量已达80亿吨,占地80多万亩。随着城镇化继续高速增长,我国的生活垃圾排放量必然呈长期增长趋势,大致保持5%—8%的增速。据最新统计,作为当前城镇生活垃圾重要的处理方式,现在,我国每年通过焚烧方式处理的垃圾量为5400多万吨,仅占生活垃圾产量的10%。如果全部达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需要再建1500个中等处理能力的垃圾发电厂,投资规模高达6千亿元。除此之外,必将还有大量新领域的市场空间被释放,比如流域治理、土壤修复、VOC(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组研究指出,2015—2030年,用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的投资需求将达到70.1万亿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在调结构方面,据我们测算,“十三五”时期仅在节能改造方面需要的投资就将达到1.2万亿元,由此可增加装备制造业产值7000亿元左右。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设计、规划、咨询、集成、总包、维护、管理、运营、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服务业,逐渐形成市场中一支突飞猛进发展的新力量,也将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在惠民生方面,除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以垃圾发电厂为例,可以直接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这还不包括如集运、研发、制造等配套系统的就业。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十三五”规划》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等,从战略的高度显示了国家对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视和执行决心。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自身条件也逐渐成熟,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大规模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政府出台的节能环保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在政策驱动与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产业节能环保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问: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其中系统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并对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多次着墨。作为中央企业中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产业集团,中国节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确保目标实现?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王小康:“十三五”时期与“十二五”时期相比,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正在加紧编制集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科技型服务型节能环保产业集团,成为节能环保产业顶层设计者和国有资本重要的投资运营平台。专注于节能环保领域,致力于节能、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产业方向,以绿色工程技术服务、产融结合等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为能力支撑,提供节能环保综合解决方案和系统化服务,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圈;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我们将通过强化战略导向作用,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下属子公司治理制度,提升科技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集聚核心人才,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等保障措施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问:《“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节能减排离不开科技创新。您也曾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节能环保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转变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中国节能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给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王小康:中国节能深知,只有在技术上领先,才能在市场上占优。因此,我们非常注重科技优先发展。集团在2013年编制了《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2013—2015年科技发展规划》;从体制上建立了中国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和专业分院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体系;打造了集团科技委、科技管理部、中研院和子公司研发中心“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架构;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土壤修复、水处理、建筑节能等国内领先的技术集成和研发体系,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近三年来,中国节能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8项,累计420项。特别是在2016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集团下属晶和照明参与研究的“硅衬底高效GaN(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荣获2015年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辟了国际LED照明技术的第三条路线,有力提升我国LED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集团已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04个,累计获授权专利1038项,为2012年底的2.7倍。在中央企业专利排名中,中国节能由2010年的74名上升至2013年的57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问: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的“革命”。您认为,清洁能源在能源革命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目前清洁能源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王小康:全球能源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我要强调的是,节能是中国当前的“第一能源”,应放在首要位置。据统计,《“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历年节能量与新增能源消费量的比值由2006年的0.33增至2013年1.05,期间我国累计实现节能量14.9亿吨标准煤,与新增能源消费量的15.5亿吨标准煤基本相当,远高于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0.9亿吨标准煤。同时,能效项目单位节能量的投资成本一般情况下要低于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与包括配电在内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基本相当。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节能具有“最快捷、最便宜、最干净”三大特性,节能工作对控制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居功至伟。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未来节能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体现。因此,我们应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将节能作为我国能源消费革命的主阵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目前,清洁能源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最大问题就是弃风弃光严重、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不及时、直接交易执行中已严重偏离合理轨道等,可以说以上问题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拦路虎。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以弃风弃光来讲,据统计,自2010年开始大规模出现弃风限电至2015年底,六年间全国累计弃风限电997亿千瓦时,其中仅2015年就达到了339亿千瓦时。而在我国光伏项目容量比较集中的西北部地区,弃光限电同样十分严重。2015年度全国调度范围内累计弃光46.5亿千瓦时 (不包括蒙西),弃光率达12.62%。弃风弃光限电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对投资企业来说更是带来了直观的损失,导致行业投资价值降低,严重伤害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按照风电行业平均水平计算,过去六年因弃风限电造成了2612万吨标煤的浪费、多排放二氧化碳6164万吨、给投资商造成近500亿元的直接损失。而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状况,弃风限电、弃光限电将会进一步加剧。按照规划,我国风电到2020年底的装机要实现2.5亿千瓦、光伏要达到1.5亿千瓦,以2015年的弃风率计算,届时弃风容量将达到3750万千瓦、弃光容量达到1743万千瓦,按风电投资7元/瓦、光伏投资7.5元/瓦测算,无效投资将分别达到2625亿元和1307亿元,累计达到3932亿元,也就是说,将有3932亿元的投资不仅不能产生任何效益,还将形成严重的浪费,给国家带来巨额损失。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一是在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尽快推出可再生能源的配额制政策,建立动态补偿机制,使各级政府和电网企业有压力、有动力来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二是科学预测电力需求,合理安排新增电源核准,在限负荷严重区域在消纳能力未能有效提升前暂停核准新的电源项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问:2015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就您的观察,这一年多来,新《环境保护法》给环保产业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对于环保执法您有哪些建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王小康: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构建了行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加速落后产能淘汰;有效地促使环保外部成本“内部化”,加大重污染企业成本支出,促使一部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改变了谁治污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而吃亏的局面;避免污染产业异地转移。总体来说,是扩大了污染治理的市场需求。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在环保执法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的执法功能,真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危害程度、影响大小确认违规违法责任,加大惩处力度和罚款额度,严重者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坚决杜绝“以罚代刑”,坚决防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规不守、违规不究,维护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彻底改变执法环境。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问:2015年4月,中央发布了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您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节能环保一线的央企负责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如何理解的?应该如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王小康: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战略选择,我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指公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初步的、粗浅的、朴素的环境意识,后者是指一个社会的制度、规范、习俗和传统,包括生态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史、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伦理、生态道德以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应该从五个层面理解生态文化:一是培育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二是培育生态文化是对工业文化反思后的理性选择;三是培育生态文化是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四是培育生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五是培育生态文化是应对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我们讨论的是广义层面的生态文化建设,我认为政府、媒体、公民和企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渠道、需要平台、需要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这些主体来充分认识和着力推进。一是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化意识。二是强化媒体的生态文化宣传责任。三是着力培育公众的生态文化理念。四是强化约束唤醒企业生态文化自觉。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问:节能环保是全球性的问题,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节能是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下一步将如何加强海外布局,提升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王小康:节能环保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问题,特别对于亚洲各国来说,环境和气候灾害的影响是共同的、直接的,各国基于绿色产业的协同合作成为共同选择。2015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的 《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愿景,顺应了各国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与期待,在为全球经济增添新能量的同时,也将中国梦和世界梦紧密相连。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中国节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聚焦“一带一路”目标市场,将集团在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先进技术、生产能力和工程能力带出去,目前,我们在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运营了60多个项目,涉及合同总额近50多亿美元。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十三五”时期,中国节能将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海外技术和中国市场相结合”和“海外市场和集团优势业务相结合”的核心发展策略,集团的优势业务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同时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引进来集团急需的战略短板业务或技术,从而为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