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的
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引领和推动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社会实现
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路径。为此,应当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重要原则,构建系统化、定量化、科学化的上市公司响应“双碳”目标的治理评价体系,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上市公司的绿色低碳转型进展,促使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加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构建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上市公司响应“双碳”目标的治理评价体系,是将公司披露的数量繁杂、结构松散的碳信息,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汇总,其评价结果应当具有明确的数量特征,易于复现、检验和分析。因此,构建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结果可以缓解上市公司“洗绿”问题,激励其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快其绿色低碳转型。在评价体系中强调公司的实质性气候管理实践,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低碳转型的真实水平,减少公司基于形式主义的绿色宣传,鼓励其采取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低碳产品研发等实质性减排行动。
评价结果可回应社会公众对气候问题的关切,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直观参考。随着公众气候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司
碳排放绩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评价结果能够以一种直观、量化、可比的形式将公司的低碳转型水平呈现给公众,减少“洗绿”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和投资者财务决策的误导
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大范围开展评价,政府部门可以系统性地了解企业的低碳转型进展、特征和问题,更好地把握实现“双碳”目标的节奏和方法,处理好“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的关系。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合理构建评价体系
构建针对企业碳绩效的评价体系,应当基于学术研究前沿和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设,并且综合考虑企业转型实践的特点。
在评价思路和指标选取上,应当充分锚定企业响应“双碳”目标治理评价的需求。指标选取应当注重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从企业低碳转型的外部压力、内部资源和能力、转型意识和行动、转型成效等方面进行完整地评价。
评价范围应当足够广泛。由于上市公司面临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其碳排放和
碳管理信息更容易获得,并且总体上比非上市公司更具经济影响力,可以选择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在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的范围内选择能够反映企业低碳转型活动特征的普遍性指标,使评价范围得以扩展至全行业全市场上市公司。
在评价思路和指标方面的建议如下:
低碳转型能力。公司的低碳转型涉及到气候战略、碳排放管理、能源管理、绿色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高碳排放的公司需要购买
碳配额以满足监管要求,这会带来短期财务压力,制约公司的绿色创新和低碳项目投资。因此,低碳转型需要强大的财务实力支持。此外,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可以使公司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日益复杂的碳政策和
碳市场工具,提升公司的环境意识和绿色创新能力。公司低碳行动的顺利实行还需要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作为制度支撑,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公司治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等。因此,可以从财务能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评价公司进行低碳转型的能力。
低碳转型意识和行动。公司的气候风险意识和自主行动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内驱动力。公司发布的气候声明,包括减少碳排放和采用
清洁能源,是其气候立场的重要体现。此外,公司的气候风险意识十分重要,它表明公司对气候问题潜在影响的理解,以及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能力。公司的实质性低碳转型行动包括:将气候问题纳入高管层决策和公司战略,制定碳管理政策和激励制度,加强员工的低碳教育和培训,实施低碳运营,从事绿色技术研发和旧设备改造等。因此可以从气候声明、气候风险意识、低碳行动等方面评价公司的低碳转型意识和行动。
低碳转型成效。评价的主要依据直观反映企业低碳转型成果的指标,包括是否形成低碳专利和产品,是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达成预期目标,是否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并增加清洁能源占比,公司是否因为其低碳转型活动受到外界赞誉或批评等。
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作用
加快推进上市公司强制性碳信息披露规定,提高碳信息可获得性、规范性和透明度。目前,我国缺少系统的、广泛的强制性碳信息披露标准,碳信息披露存在体系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企业披露意愿不强和披露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当加快制定强制性的企业碳信息披露规范,根据行业特点制定报告的内容、标准和模板,并尽快以法律形式落实。
加快碳排放相关标准制定,培养合格的核查机构,提高上市公司碳信息可信度。当前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披露存在统计范围不一致、核算标准不一致、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等问题。对此,应当加快制定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的标准和程序,加快培育合格的专业机构,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
基于上市公司响应“双碳”目标治理评价的结果,构建包含上市公司“双碳”评价结果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多样化的
碳金融工具,如碳中和指数、碳中和基金以及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等,扩大社会资本参与碳中和主题投资的渠道,降低投资门槛。丰富的
碳金融工具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有助于加强市场的
价格发现功能,形成更稳定的
价格预期,进而吸引更多经营主体深度参与,形成市场良性循环。(第一作者系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第二、三作者单位系南开大学商学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