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中关村
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提出,在
碳排放与碳吸收极不平衡的今天,新质生产力是实现
碳中和重要支撑,我国亟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工业流程端低碳零碳再造。
张涛表示,中国碳排每年大约为100亿吨,其主要来自能源生产,为45亿吨;其次是工业生产,为39亿吨;再次是交通、建筑等,为15亿吨。但中国的生态系统固碳和工业固碳能力远不及碳排的100亿吨,由此可见,碳的排放与吸收极不平衡,亟需变革性技术解决碳失衡。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来保障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任何单一能源都无法支撑其发展,必须构建一个新型能源体系,实现
绿色低碳多能融合,其中也包括化石能源。其次,我们需要发展新型数字智能产业耦合,通过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来提升效率,并保持柔性灵活性、技术可控、安全高效。”张涛说。
在工业流程端,需要新技术支撑其低碳零碳再造。张涛指出“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是工业能耗和碳排放大户,是典型的‘难节能、难减排’行业,必须对现有的工业流程进行低碳零碳再造。”
为此,张涛提出深度电气化、借助多能融合
平台降碳两个方案。他表示,“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市场将更多地转向绿色电力,深度电气化将有助于支撑工业流程再造。对难电气化流程,可以借助绿氢、合成气/甲醇二氧化碳等多能融合
平台,实现低碳零碳流程再造。”
对于石化行业,张涛基于以上原则给出降碳策略。一是钢化融合,即钢铁与化工融合,利用钢厂尾气合成乙醇。他指出,全国钢厂尾气可制1000万吨乙醇,不仅可解决“与民争粮”问题,还能减少钢厂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000万吨。二是近零碳用醇制烯烃MTO,即绿氢融合煤制烯烃减碳。他表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已掌握相关技术,通过引入绿氢,减排水煤气反应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多环节,实现煤炭用量减少近50%,二氧化
碳减排69.3%。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