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能源大会在荷兰召开。这是由世界能源理事会(World Energy Council)组织的全球性能源行业盛会,因其非政府性、多样性和前瞻性而著称。本届大会围绕解决能源发展的“三难”问题(能源安全、可负担性以及环境可持续性),吸引全球能源领域近两万名代表共聚一堂。其中,沙特阿美CEO阿敏•纳赛尔的相关言论尤其引发关注和共鸣。
纳赛尔在世界能源大会上对中国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指出中国通过降低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的成本,实质性地助推了西方国家实现净零
碳排放目标。纳赛尔的观点证明,中国通过自身减排、为全球提供物美价廉的
新能源产品以及投资
新能源项目,对全球能源转型和保护地球家园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中国坚定落实“双碳”承诺,快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中国有句古话“言必信,行必果”。中国政府认真履行“30•60”承诺,积极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行动。除了国有能源企业大力拓展新能源业务以外,一大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合力推动中国实现快速转型。截至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占比超过50%,2023年,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贡献超过50%。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中国快速推动以电气化为核心的多样化能源转型,探索了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的新路,这本身就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巨大贡献。
中国按照市场规则出口可再生能源装备,助力美欧低成本转型
近期,美西方个别政客对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指责是对国际舆论的误导。一方面,中国对外出口物美价廉的新能源产品完全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不存在所谓的恶性
价格竞争。较低的新能源产品降低了美欧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消费者的用电成本。中机公司在匈牙利的考波什堡建成的100兆瓦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每年可发电1.3亿度,相当于帮助匈牙利节约4.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片面夸大对其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冲击,将其国内经济问题一股脑归咎于中国,是在故意转移国内矛盾,以贸易公平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减少能源贫困
“全球南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面临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挑战。据悉,在发展中国家安装可再生能源设备,其前期资本成本是化石燃料的两到三倍。幸运的是,过去十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极大地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转型的成本。此外,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转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世界能源理事会的经济学家萨布林•埃姆兰认为,混合融资是发展中国家转型融资难的一种解决方案。中国在提供新能源设备、技术的同时,也正是这种混合融资的重要来源国。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当年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签约额达到38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位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4年3月,国家电投在孟加拉国建设的科克斯巴扎尔风电项目正式投运,每年可提供超过1.45亿度
绿色电力,可满足10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为当地减少煤炭消耗4.46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92万吨。中国正在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将宏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变为现实,帮助解决能源贫困和能源可及性问题。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加快自身转型的同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创新和技术迭代的高度重视。得益于中国企业的努力,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纪录已被打破40多次。中国的产品和经验、资金和技术,正在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
碳中和的践行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王冰,作者单位系
北京科技大学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