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建筑行业应对策略及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中华环境刘路 武思萍 耿飒2024-03-07 13:05

对策:基于“双碳”目标的应对策略

 
       新技术支撑发挥能源效益
       在能源方面,降低碳排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能源替换,即降低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目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另一种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如光热、光电转换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还有新型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联合循环 (IGFC)等。
 
       资源化利用提高废弃物价值
       建筑建造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固体废弃物为主,废弃物的集中利用可以降低二次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针对不同种类的废旧建筑材料,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策略。
 
       木材类。在建筑施工中,木材的使用频率较高,用量较大,很多废旧木材都会进行二次使用,如制成复合板、制作家具等,部分不能二次使用的木材废料,可以用来造纸或制作成气态燃料。
 
       砖石类——一般砖石。废旧砖石拆卸时会破坏原有结构,变成形态各异的石块。通常来说,砖石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废旧砖石碾碎,形成骨料搭配沥青进行铺路;另一种是将砖石在高温下重新烧制,变成空心砌块砖、水泥材料等。
 
       砖石类——混凝土。混凝土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建筑材料,需求量一直在增加,废旧混凝土主要加工成再生混凝土和再生水泥,部分时候碾成粉末作为填充材料来增加结构强度。
 
       金属类。金属类材料主要是指钢铁,由于处理这些废弃物的成本远超过钢铁本身的价值,因此很多厂家都会集中回收钢铁,进行二次利用。
 
       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方式
       碳排放伴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合理的设计能够使碳排放始终处于较低水平。零碳建筑基于零碳城市的概念提出,是一种理想化的建筑,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实现真正的零碳。在低碳建筑设计时,设计师会倾向于两点考虑,一是通过适当的围护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二是将建筑的能耗来源由不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进而达到低碳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基于建筑与“双碳”的契合点进行全生命周期设计,在前期选材、建造上下足功夫,降低碳排放量;在中期使用中定期进行监测维护,保证建筑的可持续;在后期拆除时采用合理的方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将废弃物再利用,进而保护环境。
 
       健康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21)中,健康建筑的定义为:“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健康建筑源于绿色建筑,并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健康属性。从空间的环境属性上来看,室内的空气、水质、热湿、照明、声音(噪声)都是影响健康的典型因素,它们通过不同感官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具体反映在建筑选材、空间布局上。
 
       在材料上,建筑宜以便利性、普适性材料为主。便利性主要指材料易获取、易建造、易分解,直接或间接降低运输、建造(含二次利用)、废弃物处理成本;普适性则是适用于不同场景,且在生理和心理上普遍被大众所接受的材料,如中国人普遍具有亲木性、恋地性,木石类材料往往更易被人接受,某些场景下还能平复使用者的不安情绪。
 
       在空间布局上,健康建筑需亲近自然,以人为本。亲近自然是在空间中引入自然元素,在绿色节能的前提下,提高对自然的感知,如将机械送风改为自然通风,通过空间形态、开闭程度,最大化实现建筑自发的冷热循环;以人为本则是从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出发,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更高的效益,如通过空间错落,增加人们可交往的灰空间,在满足人们遮阳、私密交谈等需求的前提下,体现建筑对人性的关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