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提升中国在“双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苏南2023-11-12 20:26

“西方国家喜欢说中国碳排放量占了全球接近1/3”“中国在‘双碳’话题上比较被动”“实际上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贡献超过全球一半”“中国逐渐掌控‘双碳’发展的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这是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听到的声音。业内专家纷纷建议,我国积极实践“双碳”目标过程中,不可简单地跟进,急需不断提升“双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在能源行业零碳转型发展中是绝对的“优等生”,但中国的巨大努力和贡献被个别国家和组织刻意忽视甚至抹黑。下一步,我国在气候谈判过程中,需要不断展现我国在碳减排过程中所作的努力,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成绩。
 
需要走快速碳中和新路径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全球能源活动带来的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68%,中国能源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在中国占比超过86%。因中国煤炭消费比重高,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实现“双碳”目标难度大。“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用时40—70年,是自然碳达峰、缓慢碳中和。我们只有30年时间,要走人为碳达峰、快速碳中和的新路子。”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减碳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减碳的大头在工业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则在工农业和生活领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煤炭、钢铁、水泥、家电等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半数,我国的工业不仅服务本国,还服务世界。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基础工业化建设,早已过了碳排放高峰期,目前正处于碳排放量下降通道,而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国际能源署近日将碳减排的评估结果调整为,发达国家须提前5年至2045年实现碳中和,中国须提前10年至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无疑增加了我国的减排压力。
 
我国遥遥领先的成绩被忽略
 
今年是盘点全球碳中和进展的关键期。11月初将要召开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首次对《巴黎协定》实施情况进行全球盘点,找到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联合国全球碳排放的盘点构架和方法是:以升温控制在1.5℃为目标,盘点全球的减排差距。但是,对于零碳能源生产装备的产能、产量、装机、发电量、储能、终端零碳消费装备等影响碳中和的多项因素,都没有纳入盘点核算体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表示,“这一发达国家主导的盘点体系,放大了中国的减排责任,忽略了中国在零碳发展方面遥遥领先的成绩。”
 
潘家华表示,对于《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盘点,中国不能简单地跟进和被动地防范,需要伸张发展和气候的双重道义,理直气壮地彰显中国在风光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上的行动和成就,反对发达国家以“供应链安全”等违背气候道义的各种说辞。纵观世界零碳转轨的规模、速度及态势,中国实施“双碳”目标没有任何问题,中国的零碳终端用能产业规模在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竞争力最强,而且这种态势还将增强。
 
提升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
 
如今,主要国家均已确定碳中和时间表,碳中和不仅在全球形成了政治共识,更成为道义制高点。中国一直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不会像美国一样,一会儿加入一会儿退出。
 
吴吟表示,中国是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主动承担和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但面对全球低碳发展进程加速之势,我们必须早做谋划,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权。为此,我国须深挖节能潜力,在持续抓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基础上,细化管理节能、强化文化节能。“建议扭转当前能源管理部门只注重抓供给、不太注重抓消费的格局,明确能源管理部门负责能源全系统、全过程管理。”
 
对于碳排放国际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周园建议,未来中国的重要目标是如何在“双碳”领域拓展国际影响力。欧盟实行碳关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掌握碳标准。因为报碳关税要用欧盟的标准,所以企业在“走出去”时,很大一个瓶颈在于基础设施用的全部是欧洲标准,这无疑将增加产品成本。以新能源为例,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世界第一,但是新能源领域的国际标准仍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美国主导。所以,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减少生产、设计的成本,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