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履坚实。与会人士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就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一场硬仗,也是各省区市低碳发展能力乃至区域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复明说,要坚持全国统筹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将有条件率先达峰的东部沿海能源输入大省与中西部能源输出大省“结成对子”,以行政推动与市场化牵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互利共赢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低碳技术联合攻关、低碳项目示范引领等方面形成更为密切的区域协作格局,有效促进各相关省份携手实现“双碳”目标。
这种通过区域间协作机制实现“双碳”目标的观点,与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不谋而合。“建议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各省市编制较为完备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搭建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
平台,建设立足本省、辐射全国的生态产品交易
平台,实现生态产品跨区域产供销高效对接、自由流通。”阮诗玮说。他还列举了福建省南平市“生态银行”、三明市
碳汇交易等面向全国推广的先进模式。结合这些有益经验,阮诗玮建议要鼓励相邻省份联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实践,例如,福建与江西可以探索
试点共创“武夷山脉
碳汇经济试验区”,发挥武夷山“碳库”价值,实现联动效应与辐射效应。
“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看,要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是各地在追求发展中必须实事求是,按照当地的比较优势,支持企业发展。”全国政协常委、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如果发展的产业符合本地的比较优势,企业就可以实现盈利,就有主动采用节能降碳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和实力,从而有助于地方政府落实相关环保政策。反之,如企业不能盈利,不具备竞争优势,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只能疲于应付环保检查。所以,要在降碳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各地要按照实际情况,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