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减碳
在水利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比如在建设过程中用到的工程机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由于工程场地的平整,难免会砍伐破坏原生植被,降低原始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此外,为了能够降低以上碳排放量,助力“双碳”目标达成,需要从管理上推广普及减碳理念:在管理制度策划阶段时,考虑如何建立平稳有效运行的绿色低碳制度管理体系,对水利工程的运营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有效降低碳排放;在制定机械操作规程时,推广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倡导操作人员思考成熟后再进行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冗余操作,及时关闭熄火设备,减排降碳;通过对水利工程总平面布置合理的规划、调配,最大程度的实现土地、水源、能源与碳排放四者的统一节用;采用多种生物能源或地热能,积极倡导绿色光伏发电设备的引入与建设;对工程项目处于落差较高地区的地理优势进行充分挖掘与开发,合理利用林地、灌木、土壤、冻土等自然环境的固碳作用,提升建设地周围生态系统的
碳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初期人为改造自然而削弱的碳捕获能力进行抵消。
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为有效降低水利项目管理中的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智慧水利建设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之一。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调度,优化水资源的利用,减少管理能耗和碳排放。耿磊等基于无人机、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西江流域的空天一体化感知体系,使流域的智慧水利建设得以加快推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水利
平台,集成各类水利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不必要的碳排放。徐健等以福建省沙县智慧水利信息
平台为实例,设计开发了一系列以水利信息为基础的智能管控子系统,统一整合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及河长制管理系统,建设了配套的数据中心和制定智慧水利标准。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智慧灌溉系统,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灌溉调度和管理,以及水泵的智能调控和能耗优化,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利用浊度、pH、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传感器自动收集江、河、湖或水库等水体的水质信息,建立水质智能化监测体系,实现监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精准化,提高水质监测效率,降低水质监测管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