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减排战略的稳定预期由稳健的领导力确保
作为一项长期基础战略,碳减排政策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意志予以支持。这是因为与碳中和相关的减排政策,相当于在正常工业生产的流程上,“凭空”添加了一道碳排放相关的限制条件,并将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率出现下降,而碳排放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有色、建筑、交通等人类工业活动的众多支柱性行业都紧密相关,任何对碳排放的调控,注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双碳政策也必将促进
绿色科技创新,阵痛后的节能增效之路将会趋于平顺。
此外,对气候变化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当代人实难感受到切肤之痛——诸如“2023年是143年来最热夏天”等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不便”而非“灾难”,更多的后果还是由我们的“后人”加以承担;但企业强制碳减排所带来的产量下降、经济下行、民众失业等苦果,则主要是“今人”加以承受。
因此可以想见,一旦经济体本身的发展呈现些许下行趋势,西式政党选举制国家中的执政者与挑战者为了向选民输送福利、提升自身当期当选的几率,多数会降低对碳减排承诺的坚守。事实上,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闹剧已经预演了上述逻辑。近年来俄乌冲突造成的欧洲能源紧缺,也迫使欧洲国家走向放弃曾经做出的减排承诺的道路:德国曾经承诺要在2030年前,逐步实现煤炭的全替代,近两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重启了部分煤炭发电厂、更是大量进口煤炭;荷兰宣布取消了限制煤炭发电厂的规定,该决定将延续到2024年;英国和法国,也陆续宣布推迟煤炭发电厂的退役时间并重启燃煤电厂……
其实,丁仲礼院士早在2021年就曾做出预断:“西方国家就是在放空炮,你以为它们会真减排吗?咱们走着瞧”。西方国家在碳政策上的反复,毫无疑问会使得企业与民众对于政府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产生怀疑,而预期的变更,将反过来进一步造成实现碳中和路径中的成本上升、影响相应国家集中资源与精力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反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为跨越数十年超长期发展规划的实现提供着稳健的预期。中国民众普遍相信政府有意愿并有能力实现国家面对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