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精神,近日,湛江市人民政府印发《湛江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国家、省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为主要依据,结合湛江特点提出更为细化实化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实施方案》是湛江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是全市“1+1+N”政策体系的第二个“1”,是指导全市系统全面推进碳达峰工作的路径图。
目标:锚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实施方案》立足“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和
碳排放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等方面的目标指标,确保全市
碳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十四五”时期,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见成效,重点行业
绿色低碳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续提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9.8%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指标,为全市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54.7%以上,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路径:9大重点工作直通碳达峰
《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绿色提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扩充绿色低碳应用场景、循环体系建设、科技赋能碳达峰、
碳汇能力建设、美丽湛江共建、
试点示范创建、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9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制定了湛江市实现碳达峰的“施工图”。
——以产业绿色提质为重点,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绿色制造新优势。对标建设世界级基地的目标,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高端造纸、绿色能源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标建设区域重要基地的目标,加快培育发展
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特点的四大重大产业项目;对标全国一流产业集群目标,推动农海产品加工、智能家电、绿色家具、羽绒纺织四大传统产业向“智造业”转型。
——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全面提升节能降碳增效,安全稳妥推进能源降碳脱碳。供应端方面,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速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进程,全面推进光伏发电、陆上风电项目开发,加速推进电能替代。充分利用天然气支撑清洁转型。加速推动南海天然气增储上产及在湛登陆。需求端方面,全面提升节能降碳能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以重点领域碳达峰为抓手,扩充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钢铁、石化化工、造纸、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开展建筑绿色发展行动,积极扩大
绿色建筑规模。完善城市、城际和港口交通清洁替代配套设施建设,按要求比例配建充换电桩设施。
——以循环体系建设为辅助,发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要降碳作用,协同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和碳达峰行动。持续推动产业园区循环低碳改造和无废城市建设,到2030年,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养殖尾水、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等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
——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聚焦绿色低碳关键技术,运用科技赋能碳达峰。引进国家或省级低碳及能源领域的研究院所和咨询机构在湛布局,创建引进一批省级
节能减排重大科技创新
平台。重点发展大容量海上风电、海洋能发电、制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及消纳,“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氢能规模化应用、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高值转化利用、兆瓦级海洋能发电等技术。
——以碳汇能力建设为特色,巩固生态碳汇存量,提升“蓝碳”“绿碳”碳汇增量,助力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深入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将生态碳汇提升目标纳入全市绿地总体规划,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修复、水系廊道、组团绿廊、节点公园等建设工程。严格保护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珊瑚礁等海洋碳汇生态系统。探索研究红树林、渔业等新型碳汇
方法学,推动海洋碳汇交易机制落地应用,促进森林、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率先探索开展海洋碳汇监测核算和碳汇交易。
——以美丽湛江共建为窗口,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全民全社会,全面展示绿色低碳发展新风貌。积极创建红树林之城,全面建设宜业宜居宜享的生态型海湾城市,逐步实现市民“出门有庇荫,500米见公园”。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
——以试点示范创建为突破,结合湛江实际,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探索落地有益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模式。创建绿色工业发展示范。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雷州经济开发区C区、湛江奋勇高新区等未来新增负荷集聚区为重点,力争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高效循环工业园区。
——以强化组织实施为保障,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监督考核,确保碳达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碳排放、碳资产、产品
碳足迹管理制度体系及人才队伍。研究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土地、
价格、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