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国际金融
论坛(IFF)、美国高盛集团和保尔森基金会牵头,20多家全球各行业领先企业参与的中美
绿色金融工作组在
北京举行主题为“气候投融资—政策、实践和
案例”的高级别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
专家以及深度开展气候变化应对研究的各行业头部企业均表示,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标准制定和推广最佳实践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翔指出,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高盛的研究显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方面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全球有65%的气候应对解决方案,特别是涉及
清洁能源和供应链安全的方案,大多由中国提出。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可创造价值16万亿清洁技术基础建设的投资机会和400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对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高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加强国家治理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达峰、
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碳达峰、
碳中和“1+N”政策体系,形成了政府有力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全民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生态环境部持续完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气候投融资工作,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并支持央行设立
碳减排支持工具。”李高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
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约6700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生态环境部还在推动气候投融资项目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气候投融资
试点、发挥全国
碳市场碳定价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完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大力营造有利于期货投资发展的激励政策环境,引导金融支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重点倾斜;引导金融机构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更加充分有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指导试点地区高质量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继续推动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务实合作。
原中国银保监会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对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介绍了央行推出的碳减排资助工具,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仅就建筑领域而言,如果将现有建筑进行零碳改造,每平方米投资要超过3000元。全国有1000多万平方米的此类建筑,如果到2060年前完成改造,需要超过300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这是一个前景巨大的市场。”叶燕斐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