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
绿色金融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如何行稳致远也成为业界的焦点话题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
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近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
论坛2023年年会分
论坛“
碳中和:困局与破局”上谈及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需要用好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这给了业界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众所周知,排碳具有外部性,排碳企业和用户没有为排出的碳付出应有成本,对社会有负的外部性,排碳多的单位是以自己的低成本实现盈利,但对整个社会和公众造成了负的外部性。因此,需要给
碳排放制定一个
价格,把企业技术改造、绿色金融、社会消费等隐形的减排成本“放在台面之上”,用
碳价或
碳税的形式表现出来。
金融活动的核心之一就是激励约束,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就是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安排,降低交易成本,帮助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经营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性、有效性。应当认识到,绿色金融不仅是体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加分项,还是防止不转型和慢转型的约束项。人民银行以低息向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接受低成本资金的金融机构须支持
碳减排项目,同时承担向社会披露相应信息的义务。
近年来,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0%;
绿色债券余额也大幅增长至超2.5万亿元。同时可以看到,低息再贷款需要收回,金融机构自担风险,这样的激励机制是适中的。
由于碳排放具有较强外部性,除用碳价和碳税进行约束外,更重要的是信息披露问题。通过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让社会知道是谁排的碳,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方面。比如,激励支持工具重点在于要求商业银行对
碳足迹、发放碳减排贷款的利率及相应碳减排效应等信息按季披露,接受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核查和社会监督,同时引导全社会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紧迫性的认识。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提供资金3000多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近6000亿元,2022年带动碳减排超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此外,健全标准体系是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较高的标准,有助于提升市场对绿色资产的识别和接受度,提高风险定价效率,实现事前“引导绿”。2022年7月,人民银行与欧委会相关部门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及更新版,中欧两大绿色金融市场标准的趋同迈出重要步伐。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绿色转型升级任务仍十分艰巨。要继续用好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支持力度。要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支持绿色金融工具发展,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使得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加绿色。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