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稳中有升
据全国碳排放权
交易系统建设和运营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消息,截至2022年12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后运行的350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1.21亿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对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了我国积极践行“双碳”目标的决心。
我国碳市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
碳交易市场上线一年多以来,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成交价格在55元/吨至62元/吨之间稳定波动,稳中有升。
我国碳市场建设始于地方
试点,2011年10月,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
试点工作,地方试点从2013年6月先后启动了交易。
2020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是发电供热行业,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46.33%,因此现阶段,全国碳市场交易优先纳入2000余家电力企业。
专家认为,我国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需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碳市场建设不但从发电侧(火电发电企业),也将从用电侧包括钢铁、建筑和化工等重点
节能减排领域推动入市交易。
目前,我国已在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高排放行业开展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
全国碳市场自开市以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其中一个特点是交易量随履约周期变化明显。履约期前交易量显著提升,但在履约期结束后,市场总体交易意愿下降,成交量明显回落。
业内人士认为,保证和提升碳市场流动性,是当前市场发展关键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碳交易方式限于现货交易,交易目的以控排企业的履约需求为主,因此,客观上造成市场换手率低、流动性和活跃度相对不足的局面。
从发达地区碳交易市场来看,欧盟碳交易的重点方式聚焦于
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市场整体具有更强的金融属性和价格发现功能。只有
碳金融等衍生品市场逐渐成熟,才会激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绿色金融,进入减排行业。
因此,全国碳市场也要逐步释放出经济效益和激励效果,丰富交易主体,吸引合规的机构投资者,稳步提升市场流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为优化碳市场建设,上海近日推出了《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将中小微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记录、量化,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业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其价值,以引导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报道)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