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
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
作为我国最大的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 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可以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可以实现石油增产和
碳减排双赢。这一关键技术,以人力介入的方式拓展了自然生态固碳的边界,同时将
碳中和最关键的“排放”与“再利用”环节相衔接,大大提升了碳循环利用效率。它也将成为山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末端固碳的重要抓手。
除了CCUS这一“里程碑”式的关键项目,坐拥海洋优势的山东也在充分探索挖掘海洋
碳汇潜力。威海荣成立足海洋渔业优势,探索发展出了一套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上层的藻类、浮游类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中层的贝类以藻类为食,将碳分子以生物沉积的形式排解到海底,而这些沉积物又成了在海底生存的海参、沙蚕的“美食”。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降低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形成了海洋
碳汇。
实现“双碳”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为打好这场硬仗、赢得这场大考,近年来,山东将“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攻坚克难的决心意志,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布局与产业布局要两手抓。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山东作为三大产业布局相对均衡的经济大省,确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发展规划,稳步推动能源产业转型,一手抓传统产业与传统能源的压减改造,一手抓
绿色低碳技术公关与
新能源的发展消纳。根据今年3月印发的《山东省“十四五”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山东将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加大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等于68%。
“十四五”期间,产业的“绿色化”、科技化转型,将为过去被称为“群象经济”的山东注入轻盈的力量,“群象”也可以“足下生风”。
好风凭借力,乘势开新局。就在CCUS官宣正式运行的前两天,8月27日,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在潍坊挂牌,意味着我国在燃料电池技术创新
平台建设、氢能大规模示范应用领域,取得又一突破性进展。作为“鲁氢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潍坊从2010年开始就率先开启氢能产业布局和多应用场景成果转化的探索,助推“氢能城市”蓝图加速落地。氢能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再度站上了“风口”。
在末端固碳与低碳转型的“双轮驱动”下,山东逐“绿”而行,有序推进“双碳”战略落地实施,不断创新取得新突破,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双碳”目标对内关乎发展质量,对外关乎能源安全,同时也是大国、大省责任担当的彰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并非简简单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全面的、持续的长期推进过程。
身处“十四五”这一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山东必须站稳脚跟,走好关键一步,以阶段性成就促进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双碳”大局贡献磅礴山东力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