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科技与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翼

文章来源:宏春观察碳交易网2022-06-17 14:12

具有普适意义的碳减排路径

 
在国家“1+N”政策体系中,具有普适意义的碳减排路径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
 
节能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的碳减排途径。节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被确定为我国基本国策,节能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节能不仅可以减少煤炭和油气资源的开采,还能收到降低碳排放之效。
 
当前,我国一些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部分高耗能企业已经拥有了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接下来,我们的节能工作不仅要体现在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更要关注管理系统建设的问题,从而在能源结构优化上释放更大的节能潜力。例如,电厂、钢铁等企业的余热利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等,不仅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费总量,从而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利用节能家电,以尽可能少的电耗支撑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正常运转,从而使居民获得更多的能源服务。
 
受收益递减的规律制约,投入同样资金获得的节能效果会下降,所以进一步节能需要技术突破。政府要为节能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以弥补“市场失灵”。要坚持政府引导、供需匹配、多方共赢的原则,政府的政策供给要贴近企业需求,符合企业节能实际,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例如,通过清洁生产工艺设计和应用,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价,减少废物产生或将生产中的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通过修旧利废、再制造,变一用为多用,延长产品使用年限;对废旧物资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循环利用,犹如“打麻将”:上家打出来的“牌”对他来说是“废物”,下家可“吃”可“碰”,将“废物变成原料”。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 输和服务业都能发展循环经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研究发现,发展循环经济可减少45%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碳循环经济,是破解碳排放空间约束的重要模式。
 
我国碳循环经济发展已有大量的实践。无论是资源循环利用还是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均是我国各种生产活动中的优良传统,也是“物尽其用”思想的具体体现。例如,我国大力发展富碳农业,不仅可以将二氧化碳利用起来,还能使大棚种植的农副产品产量质量提高,口感变好。又如,为解决产业化治沙的可持续性问题,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将发电排放的洁净烟气作用于螺旋藻的生产,最终形成了以“治沙、 新能源、螺旋藻”为核心的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即种植沙柳治理沙漠(碳吸收),利用沙柳平茬的生物质燃料发电(碳减排),利用电厂排放的纯净高浓度CO2培育优质螺旋藻(碳利用)的“三碳经济”模式。
 
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可以“变废为宝”,如将钢铁生产中的焦炉煤气、高炉气加氢制成化工产品;将发酵行业的二氧化碳制成食品级的二氧化碳等。类似的实践还有很多,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提升,形成碳循环经济理论,将其用于指导碳减排实践。
 
要重视减污降碳增效的协同性。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从严从紧从实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上马。
 
虽然能源、环境、气候具有同源性特点,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不同,碳减排效果也不同。如光伏发电是低碳的,但光伏发电材料硅的生产却是高能耗重污染的。电厂脱硫脱硝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必要措施,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可以让“水变清”,但却相应增加了能源消耗。
 
一些地方的做法有悖于节能政策本意,如要求能源产地压缩生产来减少专家视角能源消费地的用能;为完成能源“双控”指标,“简单化”地给企业分配用电指标,甚至“拉闸限电”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做法均应禁止。
 
总之,要用正确的办法做正确的事情。要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智慧化和绿色化,发展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需求侧响应等,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并形成基于能源大数据的节能服务新业态。要围绕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和智慧平台,挖掘企业一切可能的节能潜力。
 
在产业园区应当重视节地、节能、节水、减材、 减污、降碳的协同,深入研究分析能流图和二氧化碳排放图,确定碳减排重点和方向,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技术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幅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减少有形的和无形的浪费做起,以收产出最大化之效。
 
 
碳达峰碳中和
 
需要创新驱动和技术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撑人民群众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