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如何理解“系统性变革”这一论断?

文章来源:宏春观察碳交易网2022-05-08 10:12

周宏春:我们需要对系统性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所谓系统性是指整体性、综合性和长期性。整体性是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看作“一盘棋”,要考虑东部和西部,区分南方和北方,城市和乡村也将区别对待,从而收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综合性是将碳达峰碳中和看作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的。[3]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是综合性的工作,可以看作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是钢琴协奏曲而不是“单打独斗”。长期性则比较容易理解。无论是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还是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规划尺度看均属于长期乃至超长期的,尽管相对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抑或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史只是短暂的一瞬。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系统性变革”问题。
 
 
第一,应当认识到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 从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考察,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调控目标。如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总有提高就业率这一社会发展目标,两者犹如“一个人的两条腿”。研究经济发展必然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然要涉及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发展问题。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考察,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工业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游就难以得到满足,即工业化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如果没有城市化,人们就可能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包括经济)投入才能获得同样的福利水平,即城市化创造了需求,使人们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福利、更便利的生活。就经济系统本身而言,经济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为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产业分工、发展水平、产业链供应链衔接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被有机联系起来。从生活的角度看,生态功能区划分有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旅游等活动安排;也正是有了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才有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第二,以系统思路推动双碳工作。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碳中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是一次重塑。换句话说,在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应当体现系统性设计和安排。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就意味着,碳中和将深刻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动态平衡、整体协调、节约优先、创新驱动等原则,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如果不重视“淘汰落后”与“新增供应”的平衡,就难以避免能源安全隐患。我们要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三,应当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下面,我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能源生产和消费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从能源供应看,人们使用的能源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专家,2000年也不会想到我国北方光照强的地区到处可见光伏发电板。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9%,超出预定15%的规划目标。又如,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一种形式,早先主要见于广告,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太阳能不仅有热利用形式,光伏发电发展更为迅疾,不仅“进城”出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设运营模式,而且在农村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包括光伏发电板下养鸡种菜的“光伏+农业”模式,湖面安装光伏发电板、湖里养鱼的“光伏+渔业”模式等。这些仅是太阳能发电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还有风能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等。换句话说,能源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