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
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是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是扬弃和创新,打破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观念束缚。“立”是渐进生长,建立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我国不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健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迈出改革的坚实步伐。
“立”得住才能“破”得好,坚定“破”才能更好“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对推进“双碳”工作来说,“破”易“立”难,“碳冲锋”容易,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不易。光有攻坚克难、破除旧弊的决心和勇气不够,还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目标的格局和视野,有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高度和站位。立观念、立法律、立政策、立生产方式,把“立”放在“破”的前面,正是强调“立”为根本。“双碳”工作要把握好先立后破这个原则,既要立得有据、立得坚定,又要破得有力、破得彻底。
先立后破,不可脱离实际。现阶段,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基本国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双碳”工作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立足国内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对于稳经济、保民生至关重要。从实际出发,意味着通盘谋划、统筹考虑、协同推进。一方面,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
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从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共同发力,一手做好传统能源的“减法”,一手做好
新能源的“加法”。作为首次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2022年
北京冬奥会被视为从国情出发、技术进步主导
节能减排的成功实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抓好关键核心指标,将“双碳”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让工作部署更符合实际、更科学系统。
先立后破,不能急于求成。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操之过急,而忽视循序渐进,就是本末倒置。去年,个别地区急躁冒进,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导致产能难以有效释放,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个别地区为了满足政绩需求,对可再生能源项目一路“开绿灯”,缺乏条件也盲目上马。欲速则不达,转型升级不能全部推倒重来,更不能简单“一刀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耗“双控”向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说明,比起力度,目前更强调减碳的节奏和效率。对于推进“双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既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又要实事求是、稳扎稳打,做到蹄疾步稳、有序推进、久久为功。
先立后破,不是以拖待变。“双碳”工作既有其复杂性,也有其迫切性,把握立破的先后顺序,最终是为了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警惕个别地方和企业以执行困难为借口,拖延节能降碳,却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绿色低碳转型就没有未来发展,减少碳排放并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推进“双碳”工作,对一些工业城市既是政治任务,更是历史机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两高一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同时,加大转型发展“油门”,创新运用数字经济市场手段,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确保“双碳”目标不能变、工作不能松。
先立后破,人人有责。“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碳达峰碳中和,既与经济调节、技术改进、政策引导有关,也与观念更新、文化发展有关。减碳观念立起来,社会责任感树起来,人人践行绿色采购、节水节电和“光盘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就一定能可持续推进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