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纳入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强调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补短板锻长板,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天津市对此积极响应、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要“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编制并发布了《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产业链方案》),把产业链作为制造业立市的主要抓手、新动能引育和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人才引育的有效实现方式,为制造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带动天津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天津市
碳减排,早日实现碳达峰,以及进一步实现
碳中和,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第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是天津市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基础。
新能源、
绿色石化等产业链致力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能源的
绿色化、低碳化,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以及产业链发展带动的科技进步,天津市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必将随之提升,单位能源消耗所产生的
碳排放必将随之下降。借助于
新能源、绿色能源的推广应用,相关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也将改变传统上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降低单位产值所需能源消费量及
碳排放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脱钩,这是天津市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基础。为此,应充分重视新能源、绿色能源的科学研究以及成果引进,并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潜力,为实现天津市碳达峰夯实基础。
第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结构调整,这是天津市实现碳达峰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传统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天津市实现碳达峰面临的重要挑战。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将“以线带面”,从根本上促进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进而助力天津市实现碳达峰。
在《产业链方案》中明确提出天津市将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这一系列部署,意味着诸多新兴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窗口期,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布局、做高能级、做强竞争力,此举必将促进天津市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升级产业布局,在产业结构角度为天津市实现碳达峰奠定基础。
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看,重点产业链所涵盖的产业基本均属于低耗能产业,而且很多产业逐年提高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利用率,不断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随着重点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另一个决定着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能源消费结构也随之优化,更加低碳、更加绿色的能源消费结构将是天津市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保障。为此,天津市应坚定不移地深化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生产企业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并有策略地、逐步地降低化石能源在所有产业能源消费所占比重,从根源上控制碳排放,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三,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侧碳减排,这是天津市实现碳达峰的关键路径。根据碳排放的来源,由天津市最终需求所产生的消费侧碳排放可以分为“市内排放”及“市外排放”,其中“市内排放”是在天津市内的生产端为满足我市最终需求所产生的碳排放;“市外排放”是服务于天津市的最终需求,在我国其他省市或国外的生产端所产生的碳排放。两类排放相比较,前者是产生在天津市内,可以通过天津市的减排政策或技术升级等手段进行直接的调控,而后者虽然受天津市最终需求的影响,但是由于生产是发生在天津市外,其排放量主要受当地的政策、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不受天津市的直接调控。因此,“市外排放”是消费侧碳减排的难点。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根据《产业链方案》,天津市将强化串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延伸,势必可以将一些原本需要由天津市外引入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我市生产,这样不但有利于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市外排放”,进而缩短对消费侧碳排放的管理半径,降低天津市对消费侧碳排放的调控难度。另一方面,天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均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由于产业链的发展将带动生产技术的进步,碳排放强度,即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必将随之显著下降,这也将有效地减少消费端的碳排放。应根据目前我市最终需求的现状以及产业现状,统筹规划、管理消费侧的碳排放,通过产业链的补链强链,有选择地将“市外排放”转化为“市内排放”,并进一步推广新型能源利用技术,从根源上控制消费侧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的实现。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