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数据作假问题近期再度遭到官方曝光。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对中碳能投、中创碳投、青岛希诺、辽宁东煤4家机构
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
案例公开通报,揭露上述机构存在的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报告结论失真失实等突出问题,为规范
碳市场中的一些“浑水摸鱼”行为敲响了“警钟”。
反思“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中出现的种种弊病,无论是推行运动式“降碳”,还是在碳排放数据上搞“小动作”,归根结底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2021年,部分地区出现的制定减碳目标超越发展阶段、对高耗能项目“一刀切”关停、对煤电等项目骤然抽贷断贷等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次被“点名”的碳排放数据作假问题,看似个别现象、涉及面较窄,如对查处的问题按下不表,放任不正之风,则“双碳”战略大局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去年以来,党中央对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持续作出部署,从中央政治局
会议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到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纠偏信号不断释放。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首例碳排放数据造假案例曝光后,有关部门持续将监管“放大镜”聚焦碳市场主体,力争通过查处与警示,将违规现象遏制在更加靠前的关口,可谓是肃清市场秩序的有力之举。
生态环境部日前明确表态,下一步,将继续督促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对存在问题的技术服务机构及有关企业进一步调查,坚决查处数据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咨询、核查、检测服务行为,确保技术服务过程和结果真实、合规、公正,保障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就保障碳排放数据真实、可靠性问题频频“发声”。如民进中央提交《关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加强
碳核查数据质量监管的提案》,明确指出地方政府、企业、第三方
碳核查机构存在碳核算数据造假动机,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核算体系,建立全员、全链条、全流程的碳核查统计数据责任制,加大数据造假惩罚力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建议,制定更加科学的碳核查和数据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和完善碳排放的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
为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相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如财政部2019年就碳排放权交易有关
会计处理印发暂行规定明确,重点排放企业须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碳排放配额的“来龙去脉”;生态环境部2020年出台碳排放权交易试行管理办法,对碳市场交易机制及不同主体责任进行规范与明确。与此同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正在不断健全。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叮咛。期待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为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碳市场环境协同发力,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向纵深推进打好更加坚实的“地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