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如何推进经济和社会转型便显得尤为迫切。生态文明、碳达峰
碳中和,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正在积极探索
绿色发展之路,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言而喻,与之相关的话题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讨论的热点。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已全面启动“双碳”转型的相关工作,2022年将有望取得积极进展,更要建立有效市场,重视平衡发展速度、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挑战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任重道远。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并非是牺牲地方经济发展,而是要在发展社会经济时切实考虑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利顶指出。
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本质上是高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宣布,中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表示,“双碳”目标一经宣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反响,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2021年是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年份,明确了总体部署,标志着“双碳”工作全面启动。
2021年10月24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总体要求;之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此后部分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方案陆续出台,1+N的政策体系渐次浮出水面。
谷树忠说,2021年,中国基本明确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部分施工图也开始逐步明确,各部门、各领域纷纷启动碳达峰方案,以央企为代表的企业也出台了企业层面的“双碳”方案。与此同时,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双碳”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密切结合,特别是各地开始严格制止“两高”(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上马,并反思“碳冲锋”现象。
今年全国两会上,谷树忠将提交五个提案,其中两个与水相关,建议强调水的专有性,加强确权和有偿使用,消除水资源浪费,此外还有协同推进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寻找平衡点和结合点。
应对
继2021年全面启动“双碳”转型,2022年将是中国绿色发展的关键年份,一些短板亟待补齐。
“2022年,我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上的进展将是全方面的,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双碳’行动方案将陆续出台,一些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比如
碳汇的调查评价工作要全面启动;在将能源双控逐步改成碳双控后,要健全评价考核机制;要加快与‘双碳’相关的技术设备研发,不排除2022年会出现一些低碳零碳负碳的高科技手段;当然还要加强‘双碳’科普工作。”谷树忠说。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表示,健全完善
碳税法规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环。建议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借鉴国际
碳税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破解技术难题,将碳税作为落实推进“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完善我国“双碳”政策法规体系。
在谷树忠看来,2021年是“双碳”目标的全面启动年,年底对两种极端现象,包括只讲减碳不讲发展和大上快上“两高”项目都启动了全面纠偏。2022年在推进“双碳”目标时,要更加统筹推进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中央已经明确,只有真正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目标,才是良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减碳不减生产力,同时实现减碳和增长的目标。”
陈利顶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同时,需要不断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举措,加强监管,实施分区域、分行业精细化管理。而“双碳”目标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实施的重大战略,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政府政策应当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基础之上,我国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一个根本前提,是要构建有效的
碳市场,其中构建碳排放权市场、能源使用权交易市场,就涉及碳排放权、能源使用权怎么分配等问题,通过市场的选择和技术创新,从整体上渐渐实现“双碳”目标。
他强调,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对高质量增长的追求不能一步到位,不能理想化,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要重视平衡发展速度、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市场是平衡三者关系的重要载体。目前,应当高度关注控制碳排放带来的成本问题,包括企业的成本以及大量的沉默成本,比如原有的一些设备可能不达标要淘汰,产品要更新换代,从高碳产品转向低碳产品,行业也要进行调整等。如果设备的淘汰来源于技术进步,就会弥补成本,提升效率,但如果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导致的沉默成本,客观上会给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不确定性。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