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成果指出:2021年全球大气中的甲烷浓度飙升至1900ppb,几乎是工业化前的三倍。甲烷作为一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其危害至少是二氧化碳的28倍。有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本身就是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的原因,这种反馈机制使得控制气温上升变得更加困难。
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碳中和的“碳”不仅指二氧化碳,还包括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危害更大。
畜牧业是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来源。2018年12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明确指出:畜牧业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占比高达40.5%和65.4%。牛、羊等草食反刍牲畜是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排放量占畜牧业总排放量的55.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认为,我国拥有各类草地60亿亩,主要用于畜牧业生产,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
绿色碳汇。因此,发展草牧业,即通过天然草地管理和人工种草,经合适的技术加工,获取优质高效的饲草料,进行畜牧养殖和加工的生产体系,是兼顾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双赢。由于从饲草料生产与加工、到牲畜养殖与畜产品加工,经过物流运输到消费、再到下游废弃物处理以及上游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各环节均会影响
碳排放,且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所以,探索碳中和目标下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祥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前生态草牧业碳排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天然草地退化导致碳汇转变为
碳源,据统计,有将近90%的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研究表明,典型草原开垦35年后,其土壤和根系有机碳截存比围封草地分别降低了37.9%和70.8%;近40年来的过度放牧使草地表层土壤中碳贮量降低了12.1%。从全国来看,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的草地土壤碳损失量较高。
二是饲料用耕地碳排放亟需遏制。在膳食结构变化推动下,居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增加,粮畜争地矛盾日益显著。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可利用草原面积为49.7亿亩,人工草地面积1.8亿亩,仅为天然草地面积的3%;1980—2018年,我国青饲料播种面积增长10%;2017年我国燕麦和苜蓿进口量分别为30.45万吨、153.67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4.3倍和5.7倍。整体来看,人工草地与饲料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随着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大,所用耕地将进一步增长,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三是畜牧养殖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来源。畜牧养殖过程是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源,比重接近一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指出:2010年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95.5亿吨,其中农业活动约占8.7%,畜牧业约占农业的42.8%。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占比高达40.5%和65.4%。
四是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废弃物处理等过程均有碳排放。畜产品是生态草牧业的最终产品,其加工、储存、运输及废弃物处理均需要化石能源投入,因此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进入大气。目前,我国对农业活动包括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并未将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纳入进来,而是将其分别纳入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需要对生态草牧业系统范围进行重新界定,需要从饲草生产和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储存、运输、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摸清生态草牧业各个环节碳排放特征。
随着肉蛋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实现草牧业碳达峰、碳中和压力较大。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董事长胡兆民认为,应着重加强4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提高草地固碳能力。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草原奖补政策和天然草原治理工程,通过天然草原轮牧、休牧、禁牧、打草场轮刈等放牧管理模式和草畜平衡制度,促进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重点积极研发草地肥水耦合技术、有机无机平衡施肥技术,营养繁殖体恢复技术,为天然草原植被的改良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松耙、切根、补播、施肥、封育、除杂、毒害草防治和虫鼠害防治等措管理措施,对天然草原进行恢复和改良。
二是充分挖掘优质牧草潜力,优化饲草资源配置和布局。利用中低产田、退耕地、盐碱地、荒地等闲置土地资源和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边际土地,充分挖掘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潜力;加强禾本科羊草、燕麦草等其他饲草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牧草替粮”与“草饲互补”齐头并进;利用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挖掘秸秆等副产物的营养价值,缓解我国粗饲料资源短缺,促进饲草作物种植与草食动物养殖匹配发展。
三是加强减排关键技术或设备研发,降低单位产量或畜产品的碳排放强度。通过提供补充饲料或使用饲料添加剂等方式改变饲料组成,提高饲草料转化率或控制草食动物瘤胃的肠道发酵活动,减少单位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开发“零碳”肥料,提高牧草种植效率;加大畜禽粪污干湿分离技术的研发,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研发适宜的堆肥技术和还田方式,从源头和循环利用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环保节能新设备和低能耗冷链技术,建立高效绿色低碳的物流体系。
四是积极实施绿色能源替代工程,减少或抵扣草牧业生产的碳排放。在加工环节,大
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的比例,促进能源结构化转型,发展绿色加工模式;在物流环节,推动电气化
新能源货运体系,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在消费环节,改善饮食结构,推行食物
碳标签标志,引导低碳绿色消费行为;在废弃物处理环节,开展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处理工程,减少畜牧养殖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岳天祥指出,还应设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支撑草牧业碳中和研究。组织多部门形成研究团队进行联合技术攻关,研发饲草料精细化加工技术,创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草牧业低碳绿色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减排固碳关键技术标准;集成生态草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固碳技术模式,开展减排、固碳、能源替代等示范。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