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对外发布 《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相较于2020年12月底的征求意见稿,钢铁行业碳达峰口径从“力争到2025年率先实现碳达峰”改为 “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钢铁行业约占全国20%的能耗和
碳排放(直接和间接),其对全局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认为,这小小的改动透露着决策者的务实,也向企业传递了清晰的信号。或者说,这是观念和认识的纠偏在钢铁行业的体现。
自2020年9月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
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决策层确立了先立后破、有序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也就是说,实现“双碳”目标是既定方向,政府一方面需要激励各行各业照此努力,另一方面又须让社会意识到挑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克制盲目的冲动。不过2021年以来,一些地方仍然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现象。其表现如只讲 “政治正确”,空喊口号,不求实效;又如急于求成,过于激进,不顾当前条件限制,超出当前发展阶段,盲目定指标下任务,搞“一刀切”,迫使企业开展
碳减排竞赛等。
正因为如此,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坚定不宜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应该认识到,“双碳”是宏观层面的全国性目标。要在整体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减排潜力、承受能力等因素来统筹协调,将减排目标和任务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分解,精细化推进减排,实现最优效益。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相关政策文件正在陆续发布,顶层设计明确之后,我们更需要各个地方脚踏实地,谨慎务实,把握好减碳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同时,从“双碳”目标提出,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跨度达40年,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研究清楚,制定出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向既定目标靠近,不能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仓促盲动。
减碳和环保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众幸福。减碳和
绿色发展,正是为了创造更安全美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才是国民幸福之本,绝不能为减排而牺牲发展的空间。如果不从全局观和系统思维出发,通盘考虑制定规划,而只出于减碳的目的对企业制定严苛的要求,甚至违法关停企业,那不仅损害企业的合法经营权,还可能给地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损害未来的能源供应安全和民众生活。从理论上讲,减碳和经济增长可以并行不悖,但如果对减碳机械式理解,就可能影响经济增长。
就此而言,在推进“双碳”的过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促进企业发展放在心头,不要过度地基于行政干预思维去对待企业,而是要把企业视为合作伙伴,在督促企业严格遵守能耗要求的同时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多地鼓励企业自我改进。通过引入市场和科技手段,使其经营利益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如此才能实现多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