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巴中市委关于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加快推动绿色崛起的决定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碳交易网2022-02-09 10:4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培育振兴“1+3”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共巴中市委五届二次全体会议结合市情实际,就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加快推动绿色崛起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绿色崛起
 
(一)抢抓重大机遇。绿色低碳发展是发展理念和实践的深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围绕绿色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就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并出台《决定》,形成了服务“双碳”战略全局的四川方案,为全省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巴中是绿色生态资源富集区,抢抓“双碳”重大机遇推动绿色崛起面临重大政策利好。当前,国家正加快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巴中列为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支持建设成渝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川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巴中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打造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交通枢纽,建设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支持巴中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四川省“十四五”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巴中建设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积极推动在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农林特色资源产权改革、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率先示范。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支持革命老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统筹推进稀土、石墨、玄武岩等资源开发利用。国省系列重大支持政策,为革命老区、特殊类型地区开发利用战略性资源、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1+3”主导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开创了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抢抓“双碳”重大机遇,充分转化运用国省支持政策,对于我市厚植绿色发展优势、释放生态资源潜能、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聚焦实现“双碳”目标,抢抓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深入探索实践、积极创新作为,推动生态之绿迈向发展之绿,奋力开创老区绿色崛起新局面。
 
(二)找准实践路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推进,深入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走出富有巴中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秉持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定向绿色生态要出路、向绿色发展要未来,增强发展可持续力和核心竞争力。
 
——突出优势、重点突破。聚焦全省战略布局,找准比较优势,深耕发展潜能,以“1+3”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做强绿色发展核心引擎和新兴增长极,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统筹兼顾、协同增效。一手抓减污降碳,一手抓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
 
——创新驱动、改革赋能。落实省委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创新体系,用好深化改革关键一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绿色崛起的内生动力。
 
——市场主体、政府主导。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规划引领,对接国家顶层设计,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政策供给,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各类市场交易机制作用,广泛集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优质资源要素,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三)明确发展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发展所需和现实可能,加快推动绿色崛起,建设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新兴增长极、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领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先行区、全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的老区样板。
 
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更加巩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3%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度持续加大;绿色低碳发展效益全面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5%,“1+3”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以上,生态价值实现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到2030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1+3”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35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5%,“1+3”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以上,朝着实现碳中和目标稳步迈进。
 
二、加快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四)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以构建高能级的区域经济版图为引领,围绕南城北旅空间布局,推动“1+3”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高效推动文旅新区建设,统筹推进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和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持续推动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府旅游名县,力争到2025年旅游收入突破700亿元。培育壮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实行“有机产品+绿色产品”两条腿走路,有序发展富硒有机种植业、生态健康养殖业,围绕“两瓶酒、一块肉、一瓶水”等优势产品做深做精特色农产品加工、白酒制造,力争到2025年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超500亿元。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与中药材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全域全链发展,加强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大力推进生物制药和中药材精深加工,加快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力争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天然气加工转化、石墨碳材料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五)推进特色园区集约高效发展。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导向,做强做优肉类食品、白酒、生物医药、农林等特色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肉类食品加工园、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巴中临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一批支撑性的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全力推动巴中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打造创新驱动的龙头、后发赶超的样板、振兴发展的引擎。探索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推进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金华-自贡-巴中工业协作示范园,与五粮液集团合作升级改造平昌白酒工业园,谋划推动与天府新区、重庆北碚区等地共建以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特色的“飞地园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争取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碳中和企业试点示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园区。实施“亩均论英雄”评价和企业能效碳排放绩效评价,促进园区集约高效发展。对承载产业集群的主体园区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能级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六)推动优势企业成链发展壮大。实施绿色低碳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旗舰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上下游协同配套。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联盟。围绕全市“1+3”和县(区)“1+1”产业布局,实施“招大引强”行动,吸引省内外优质企业在巴中设立区域中心、建立生产基地等,招引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抓手,依托“1+3+N”体系培育壮大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市产业发展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优化战略布局,进入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发展,发挥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
 
(七)培育优质绿色品牌。推动构建巴中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绿色低碳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链条质量技术“一站式”服务。实施优势大品种计划,重点培育环境气候适宜、市场需求广阔、综合效益较高的种养业大品种,推动规模效益价值提升,打造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提升“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培育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良性互动。健全品牌培育、评价、激励、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行业名牌产品,支持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和“天府名品”。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监管体系,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支持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争取更多绿色低碳名优特新产品进入省发布目录。
 
三、强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支撑
 
(八)建设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积极融入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气化巴中”行动,加大天然气、页岩气、页岩油勘探开发和资源就地转化、综合利用力度,加快推动巴中气田建设,落地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液化天然气生产配送中心,积极推进华能燃机电站等项目,加快建设华油中蓝二期年产30万吨LNG项目,推动三期项目早日开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天然气直供,力争到2025年天然气年产能突破20亿立方米、页岩油年产能达到30万吨。科学有序开发水电,建成黄石盘水库电站,加快推进南江抽水蓄能电站和青峪口、江家口水库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到2025年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加快风能资源开发,以分布式风电开发为主,重点开发通江、平昌、南江县风能资源,力争到202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80万千瓦。加快光伏资源开发,开展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实施一批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拓展光伏在社区和种养殖、交通、市政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探索建设光伏园区、光伏工厂,力争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建成投运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项目,加快推进南江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推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因地制宜开展地热资源综合利用。
 
(九)完善清洁能源输配网络。立足清洁能源开发、产业发展布局等,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巴中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曾口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实现“南北双环网”主网结构提档升级。加快实施汉巴南城际铁路巴中东牵引站供电工程。有序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促进城乡电网一体化。优化天然气管网布局,推进主干管网与城镇燃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天然气管网向产业园区覆盖,新建一批地方主干管网。推动微电网、智能电网建设,发展“5G+数字电网”“5G+智能燃气管网”,促进清洁能源科学调配和智能化运用。
 
(十)发展清洁能源应用产业。推进石墨资源开发和石墨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坪河、尖山石墨原料基地,推进石墨精深加工,成链发展高性能石墨、先进碳材料、新型电池等石墨制品,推进10万吨/年石墨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西部先进碳材料基地。积极融入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落实“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加快重点领域电动化进程,扩大动力电池应用。完善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加氢站、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加大新(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领域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巴中数字经济产业园、巴中大数据中心,参与区域数据中心建设,融入成渝一体化算力网络,加快建设数字巴中。
  
四、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十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加快推动市域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按照“可统计、可监测、可评估”原则,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定期核算与发布制度、动态监测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在国土空间管控、重大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开发经营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综合绩效评价等领域应用。
 
(十二)创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探索“两山”理论实践转化机制。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争取国家级试点。依托生态、富硒自然禀赋,大力推广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种养循环等模式,鼓励支持对优势生态农产品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巴字号”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依托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创新推行“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等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发展森林康养、气候养生等新兴经济,培育乡愁体验、户外运动、艺术文创等方面的文旅新业态,打造一批精品文旅产品。依托洁净水源、清新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条件,前瞻布局洁净医药、数字经济等环境敏感型产业。建设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促进森林、水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鼓励企业积极申报CCER认证,支持参与碳交易项目。依托秦巴农洽会等平台,举办生态产品推介活动。开设电商平台生态产品专区,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渠道深度融合,推动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走向全国。
 
(十三)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和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争取力度。推动完善渠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用好用活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争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极推动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拓宽区域生态补偿多元化路径,探索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补偿方式。
 
五、持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
 
(十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自查发现问题整改。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结构等优化调整,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深化“散乱污”企业整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行业、企业率先开展碳达峰行动。推动采矿业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加强河流、水库、湖泊等环境综合整治和巴河流域岸线保护,稳步推进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开展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标和碳达峰“双达”行动试点。
 
(十五)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与管理地方立法,加强执法检查监督。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有效衔接,提高损害生态环境违法成本。
 
(十六)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开展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渠江流域(巴中段)生态廊道,推进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建立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成果,有序推进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扩大森林碳汇增量。加强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加快建设现代森林公园城市,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推进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六、营造绿色崛起良好环境
 
(十七)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集聚。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益共享机制改革,创新政府引导下的“地方参股、联合开发、就地注册、互利多赢”模式,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就地就近转化利用。持续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效推进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十八)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大科技研发多元化投入力度。建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行业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争取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巴中布局基地,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机构在巴中设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加快建设秦巴山区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建强市农科院。聚焦“1+3”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组织实施一批科技专项,突破品种选育、保种扩繁、食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探索实行首席技术专家制、总工程师负责制。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加快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推动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强煤炭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建筑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
 
(十九)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争创全省绿色金融示范市。整合金融资源、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财金互动,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动金融机构在巴中设立绿色支行、绿色网点等专营机构,鼓励设立服务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的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加快建设巴中地方银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推行“金融顾问”、绿色低碳优势企业“一企一策”融资挂联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行绿色债券
 
(二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省差异化政策支持,配套出台土地、财政、金融、科技等扶持政策。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用地用能指标支持力度,实施分类支持性电价政策。市财政统筹设立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投入。对引领性、高成长的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落实绿色低碳领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支持政策。依托“百千万引才工程”,精准引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
 
(二十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建立“链长制”,落实“六个一”要求,集群成链推动“1+3”主导产业发展。加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加大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双碳”知识业务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强化激励约束,提高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在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加强工作督查和效果评估,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终端见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