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实现我国
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订并落实国家
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特别是在双碳 “全国一盘棋”和“地方先手棋”的统筹中,安徽有实力有基础在碳达峰
碳中和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深化思想认识。双碳问题是中央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对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远见。目前社会各界对双碳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双碳战略内涵,并将其与安徽林长制、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等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统一思想认识,积极主动作为。积极宣传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举措、成效,善于运用
案例典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企业“主动减”的双碳责任意识以及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强化
低碳生活自觉意识,加强
绿色生活及理念等知识、技能的普及传播,推崇节约环保消费理念,培养安全节能消费习惯,提高居民资源忧患意识,让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人心。
发展新兴产业。双碳战略下,能源向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分布式智能化体系转型。我们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聚合发力,以能耗双控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以碳排放总量倒逼能源结构调整,以碳排放强度倒逼产业结构低碳,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倒逼产能调整,以低碳技术激发传统产业的新业态、新产品、与
清洁能源耦合新模式。同时培育壮大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成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在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
清洁能源电池、光伏产业、生物质能、节能环保产业等优势产业上,扩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爆发式增长”路径筑牢的先发优势,做强产业链根植性,精准谋划实施产业补链、固链、强链项目,增强
平台、人才、技术集聚的“虹吸效应”,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动力。
强化技术研发。立足我省原始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针对固碳关键技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存、增汇潜力,加强岩溶
碳汇增汇,区域碳循环,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原发、基础、前瞻性技术研发。双碳过程是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弯道超车”的重要窗口期。围绕BE
CCS、直接空气捕捉、生物炭等固碳技术,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发应用、电气化转型、新能源催生、能源效率提升、脱(降)碳降污、零碳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引导企业主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前沿技术研发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对接,开展光伏、氢能、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CCUS)等领域技术创新研究与转化。以碳中和为契机,鼓励企业基于需求导向,围绕突破安徽能源生产、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技术需求和瓶颈,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实现自身
节能减排与技术转型升级双赢。发挥海螺、皖北煤电等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推广应用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智能电网等技术,做好
CCUS技术示范建设项目。
加快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贯彻国家“西电东输”政策,优化平衡华东地区能源资源,突出承接新增特高压直流落点的黄金位置,积极谋划特高压路线,送受并举打造华东地区能源电力保障和能源枢纽;推进交流有序充电桩群建设,科学规划直流充电桩紧急充电场景,提前布局无线充电桩、换电仓等一体化智能充换电设施,探索有安徽特色的智慧能源服务新模式;推进5G建设赋能产业生态,以万物互联的模式推进所有垂直行业的深度整合,真正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要大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推动生态碳汇从保量向增量转变,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