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芮萌:实现“碳中和”目标,“碳定价”是首要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盛兰 石英婧2021-12-20 08:50

当下,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气候问题亟待解决,贫富悬殊未见弥合,全球各国都将目光聚焦在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议题之上。近日,首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绿色金融论坛在上海举行,探讨实现“碳中和”这一远景规划目标的必要性和路径。
 
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重战略目标,是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即每亿美元的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9万吨,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3.9万吨,这也意味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
 
与此同时,据悉,当前全球有125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愿景,6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立法。实现“碳中和”目标,既是中国的使命和责任,与此同时,也将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对于如何实现“碳中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向包括《中国经营报》等在内的媒体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共有三条路径,第一个是碳定价,第二个是技术的创新,第三个则是社会的治理。”
 
“多效”运动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其实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紧、任务重’。欧盟和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用了60~7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有30年,所留的缓冲时间很少,所以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下降的速度也要更快。”芮萌指出,若在2060年实现了“碳中和”目标,将为中国带来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芮萌的介绍,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在2060年能源系统累计投资将达到122万亿元,将带动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10万亿元,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则将超过2%。与此同时,这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预计到2060年,可累计增加1亿就业岗位,并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在能源保障方面,届时,中国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将满足90%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单位GDP能耗相比2018年降低80%以上,能源自给率将提升接近100%,全社会用电成本下降20%。而在逆全球化的风波下,重塑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芮萌强调道:“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第一次提出了要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将‘安全’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能源安全与独立是“安全”范畴下最重要的一个议题。
 
据悉,在2020年1~9月,中国的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是73%和42%,而实际上,中国在清洁能源具有全球领先的优势。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陆上的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的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和27%,均居全球第一。因此,推进能源结构从石化燃料,向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转化有助于提升中国能源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与此同时,施行绿色战略,有助于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以光伏产业为例,当前国内的光伏产业已经占据了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有利位置。包括光伏设备、多金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在内的产品,中国的产能在全球的份额已经超过了60%。因此,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有可能领先全球。此外,相关数据显示,光伏、风电与能效领域的就业创造率是传统石化燃料的1.5~3倍左右。
 
而发展新能源,还将有助于东西部发展的平衡。当前,在东部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东部地区43.7%的国土面积,分布了94.4%的人口,而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3%,但是人口比例仅有5.6%。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以来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在“碳中和”目标的导向下,新能源分布的地域或将引起未来产业区域分布的改变。
 
此外,中国在“碳中和”的行动路线当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20~2030年,是“碳达峰”,主要的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的强度,降低碳排放的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继续推动电动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倡导节能和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第二个阶段是2030~2045年,表现为快速降低碳排放,主要减排的途径转为可再生能源为主,大面积完成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同时完成第一产业减排的改造,以碳捕捉利用封存等技术为辅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2045~2060年,是深度脱碳,参与碳汇,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市场化”手段
 
对于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芮萌则总结道:“有三条路径。第一个是碳定价,第二个是技术的创新,第三个是社会的治理。”
 
对于“碳定价”,芮萌解释称:“提高碳价,目的是把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与排放者的私人成本联系在一起。在碳价的约束下,企业开始将排放配额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这样有助于隐性的成本显性化,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此外,碳价可以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引导低碳技术的创新,能激发企业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的动力。
 
而“碳定价”需要碳市场进行支撑。当前,碳市场有两种主要的交易产品,一种是配额,第二种则是碳减排的指标。配额是国家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期内的碳排放的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而碳减排的指标是经核证的碳排放量,通过第三方核证以后所产生的减排量,比如国际碳市场上的CER,国内碳市场上的CCER,也即资源减排量。
 
据悉在当今的碳市场,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场外市场、融资服务市场、支持服务的市场等。中国碳市场的建设,从2011年开始,彼时国家批准了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所,到今年5月份成立了一个全国的碳市场架构。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今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预期可以达到2.5亿吨,交易金额将达到60亿人民币。到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时,预计累计交易额将超过1000亿元。
 
此外,“加快创新”这一路径,则是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实现“碳中和”。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来自于电力和热能部门,占比为51%,其次是工业部门,达到28%,交运部门则是10%,建筑部门是4%,其他部门为7%。
 
电力和热力的部门,是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在电力行业,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目前核电、光伏、风能、水电的发电成本较燃煤发电,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便是技术所带来的改变。
 
芮萌还提到,根据产业替代的空间大小、迫切性大小、成本高低、技术难易程度,可以分成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第一档是优先档,代表着产业替代空间比较大,迫切性比较强,以此来进行产业技术创新的时间规划。
 
第三个路径则是完善社会治理的体系,鼓励全民减排,这既涉及到居民、企业,也涉及到政府。例如,居民可以通过绿色的餐饮杜绝浪费,绿色家居、垃圾回收、支持环保,助力实现“碳中和”。企业则可以通过产品的创新降低能耗,环保减排,回收利用,共享经济,ESG发展。政府可以推出各种各样的政策,从而进行适当的补贴和积极地引导。比如建造绿色城市,在空间规划,还有城市交通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维护管理等方面,助力实现“碳中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