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邵超峰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 玥 本报评论员
“双碳”工作不是单一的能源、气候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经济社会问题,势必对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深入理解“双碳”带来的深刻变化,有利于抢抓变革带来的机遇,握住发展主动权。
张玥:实现“双碳”目标,首先需要理念上有彻底的变化。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生活方面,让
绿色低碳深入人心,才能形成推动
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邵超峰:“双碳”既会产生约束,也会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它约束的是人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即不能无节制进行
碳排放。但这种约束会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美好生活需求。我们的理念要改变,就要学会以约束来增加发展的可持续性。比如企业改用绿色低碳的工艺流程,会费一番周折,又或者人们出行尽量减少开车,会牺牲一定的便捷度,但最终会换来良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新动力。当我们在各方面都拥有这样的意识,就更利于“双碳”目标实现。
张玥:“双碳”对于生产领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会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其中既有挑战,更包含着机遇。可能在短期内,这种倒逼会产生阵痛,然而从长远看,对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等,都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邵超峰:天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加快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另一方面进行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靠两条腿走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不是一味只扶持新兴产业,把传统产业一“砍”了之,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还有不少改造提升的空间,比如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经过加工改造后,可以变成能源进行再利用。
张玥: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除了要促进生产之变外,推动生活之变也至关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些绿色消费习惯,或参与碳普惠、
碳足迹等活动,都有助于打造
低碳生活。
邵超峰:每个人都是一个
碳源,所以我们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方式,营造节能降碳的浓厚氛围。比如洗完衣服自然晾干,就比用烘干机要减少碳排放。再比如每节约1千克粮食,也会减少0.94千克的碳排放。每个人的行动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所有人的力量相加,就足以升腾起改变时代、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而且其中一些生活行为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行为的变化。比如当大家都习惯节电,手机生产商就会考虑如何让手机减少耗电,这又会促进技术革新,让生产进一步绿色化。
张玥:天津拥有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是全国首家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低碳发展的专业研究机构,天津港也已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码头……打好“双碳”这场硬仗,您认为天津应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在这场变革中抓住机遇呢?
邵超峰:首先,要用好我们的资源优势,畅通生态产品转化路径,依托山区、湿地、绿色屏障等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绿色农业、森林
碳汇等产业,替代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让生态产品发挥出生态价值,这是低碳背景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其次,要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探索更多的实践路径,像已建设成的零碳码头、零碳建筑,要找出经验及示范推广路径,尽可能地推广到更多领域。而更关键的,还是要摸清我们的家底,比如制造业中拥有的低碳优势产业、低碳技术现状和需求是什么,未来需要在哪些方向上发力。这样就能更精准地制定“双碳”路径,更充分地调配现有资源,实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