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能源和工业行业低碳转型?如何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26日举行的2021中关村
论坛“碳达峰
碳中和科技
论坛”上,来自能源、工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众多知名
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实现碳中和,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技术为王’是鲜明特征。”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表示,“一盘棋式”组织全国研发力量,建立技术联盟,明确责任体系,开展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先进性,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
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说。
侯建国表示,要拿出一张路线图,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一批新理论,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问题;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记好一本收支账,解决
碳源碳汇的监测核算问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工业转型是关键,需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张玉卓说。
张玉卓表示,要有序减碳,确定
碳排放的顶点和峰值,从国家层面研究能源结构;大力发展
CCUS(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树立全民低碳意识,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起国际科技合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低碳化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认为,通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等路径,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
如何构建以
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源头以风光等
新能源为主、多元能源发展协调互补,输送侧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使电网可观、可测、可控,并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同时,结合物理、化学储能(热)及氢能技术,强化“身边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东部地区能源自给率。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主办,聚焦“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旨在厘清“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路线布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