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瑞银“
碳中和”主题媒体电话会上,瑞银内地及香港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廖启华对经济观察网表示,根据瑞银的相关统计,国内服役超过20年且装机量小于200兆瓦的机组占比约在15%,这部分机组在减碳过程中,存在被关停的可能性,但由于服役年限将至等基本情况,不会出现相应的资产减值问题。
除却这部分机组外,廖启华认为可以通过技改规避资产搁置的风险。其一是,将纯电的资产变为热电联产的机组,一方面提升效益和效能,减少单位能源的
碳排放量;其二是,缩短发电的准备时间,将机组改造为调峰机组。“改造会使成本提升25%左右,目前新投一个煤电装机大概是4000元人民币每千瓦,如若改装,额外需加1000元人民币一千瓦,便可起到调峰的效果。”
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国家发改委8月份新闻发布会上列举出落实“碳中和”过程中的跑偏情形,其中包括“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
高碳资产需要实现顺利过渡,一方面要避免“一刀切”,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有序退出,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对切实的减碳压力和搁置风险。
廖启华表示:“最近国家也开始拓展
绿色金融的政策,一方面鼓励更多的
新能源或者清洁发展的公司能够拿到比较成本较低的贷款。相反,如果是高耗能、高排放,在融资、下放贷款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额外的要求,甚至批复的情况会比较困难。政策对这一问题的影响暂时不大,原因在于刚刚推出,一些特定行业的具体实施情况尚未确定,政策的影响有待观察。”
对比欧洲的情况,对于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新项目,已经无法拿到贷款。现有项目再贷款,也需要根据减碳排放量或者关停时间表进一步确定贷款情况。如此一来,大型的跨国企业缺乏上马高碳新项目的动力,停止对高碳项目的投资,以防出现资金缺口。
廖启华举例称:“我觉得国内应该也会循着这个方向走,如果是煤炭项目,没有任何
碳捕集或者减排的配套,可能会在融资方面非常的困难。但是存量的超低排放机组,融资方面或许可以再谈,不一定会‘一刀切’。”
一些担心或许是,供给侧的收缩导致需求侧的缺口,如缺电问题或者是工程方面的延误。廖启华认为这样的担忧实属正常,在供给侧面临减碳的压力的情况下,会催生其他行业的发展。
如最近出台的“高峰低谷的电价”,就是为了给储能的公司提供更好的回报率,用市场的方式来把电力的
价格回归到市场的属性,这样虽然短期内抑制了煤炭、电力市场的发展,但同时通过政策来支持储能行业,也能避免需求端可能会出现的不能满足的问题。
宏观角度来说,碳中和是由三个主要的驱动因素驱动,GDP,经济发展;单位GDP的能耗,要用多少能源产生GDP;每单位的能耗排放多少碳。这三个综合作用直接影响总体碳排放水平。
依据GDP宏观预测,瑞银的结论是,从经济结构看,目前有50%左右来自消费型经济,40%左右来自工业型经济。瑞银预测到2060年消费型经济可能会占到GDP的70%左右,工业等等可能会降到20%左右的水平,这样会降低总体的GDP能耗,因为工业能源的使用比消费能源的使用提高3至4倍。
通过在生产过程、工艺加工过程当中使用一些高效、低排放的技术,瑞银认为未来十年之内,总体的工业单位排放可以降到大概14%、15%左右,这与政府提出的13.5%的下降目标基本吻合。
有关能源结构的变化,目前新能源的比例约在15%,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瑞银判断届时新能源电力的占比需要占85%左右。
在瑞银的分析框架中,碳中和的大议题衍生出四个主要的投资主题:电力行业的转型,涉及绿色电价的政策;电力物联网和智能电网改造;全国性的
碳交易所的建立和发展;氢能源的发展。
其中较为动态的是全国
碳市场,上线一月有余,
碳价落在50—55元/吨的区间之内,配额交易不温不火。
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000吨,成交额155,600.00元,开盘价51.80元/吨,最高价52.00元/吨,最低价51.80元/吨,收盘价51.87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0.21%。
8月16日,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为10吨,成交额510.00元,开盘价51.00元/吨,最高价51.00元/吨,最低价51.00元/吨,收盘价51.00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下跌5.56%。
对此,廖启华认为,很多公司一开始抱有这样想法,购买配额会给市场一个这家企业配额不足的不好的印象,因而初期来看,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不足。但随着最终的结算清算的完成,其活跃度会有所提升。
瑞银判断碳价也会有长足的上升空间,目前欧洲市场的价格约为50~55欧元/吨。“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同时碳的配额越来越收紧,供需失衡也会长远带动碳价格的上升,碳市场有可能会成为投资亮点。”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