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可以分解为需求和供给两端,齐头并进:
(1)需求端
需求端的关键在于“电气化”。一般而言,国际上把能源的需求端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建筑(包含居民在建筑中的能耗)、交通、工业。在我国,工业需求是需求端电气化的重点领域,占比大约65%——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把原本消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一次能源的工业过程,逐渐改造为以电作为能源。
(2)供给端
供给端的关键在于“电力系统脱碳化”。当前我们的电力系统以化石能源作为主要的发电手段,未来将会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除了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以外,未来预计也会保留一定的化石能源作为辅助供应,但需要加上碳捕捉技术。
如果把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进行量化的分解,那么“碳强度=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也就是说,为了实现整体碳强度的降低,我们需要从“能源强度”和“能源碳强度”这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努力。
能源强度,可近似理解为单位GDP的能耗。我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尽可能地用更少的能耗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了提高能效,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节能减排技术。
能源碳强度,与电力系统的脱碳化程度是息息相关的。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逐渐降低,我们消耗同样能源的时候,就能实现更少的
碳排放。
(作者:广发基金研究发展部 徐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