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双碳”工作的诸多行动方案中,氢能正在日益受到学界一些人士的推崇。
27日下午,以“碳达峰、
碳中和”为主题的第三期桃浦
论坛在上海举行,
论坛上,包括从事低碳转型研究的学者、科研人员及低碳转型发展的企业家,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解读了碳达峰、
碳中和战略内涵和发展路径。
国家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与应对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风亭在论坛上表示,如果本世纪末全球温升希望控制在2℃以下、最好控制在1.5℃以下,需要我们改变能源供给结构。
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全球所有来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在2019年接近580亿吨,其中,化石能源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占比达到了65%,达到380亿吨。
此外,世界范围内能源和工业活动产生的
碳排放在逐年上升,其次是交通和农业,此外还有废弃物和土地利用改变引发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释放行为。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环境所所长张瀚舟在论坛上表示,纵观各国提出的碳中和战略计划,主要是围绕能源、交通运输、建筑基建、工业四大核心领域。各国碳中和举措,从思路、理念、路径、产业体系、
绿色技术和生活方式方面,虽然各有侧重,但总体而言无非是围绕碳达峰的理念,逐步以单一目标为导向,以重点领域为突破的全面构建
绿色社会进行转型。
“其中,能源低碳转型贯穿了碳排放的始终,此外,还有积极推动产业链升级、创新技术引领以及构建零碳城市,这部分也是未来上海以及市内各个园区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张瀚舟表示。
张瀚舟认为,上海这几年碳排放总量大大幅下降,煤炭消费总量已经从高峰回落到31%,目前下降到不到4300万吨的水平。“上海现在开始全面进行绿色转型,市‘十四五’纲要也明确提出,要结合国家和自身优势,发挥好示范和服务功能,要探索既绿色又发展的超大型城市。”
李风亭则提出,光伏发电-电解水产氢的方式,将有能力助力上海实现碳中和。在氢能上,未来几十年,上海可再生能源需求量达到1.4亿标准级的需求。“如果上海全部以氢为主要能源,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预计2050年上海市氢需求量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以上。”
李风亭介绍称,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
清洁能源,但并不是所有的氢能都没有污染,只有“绿氢”才能实现碳的零排放。
目前,对各类氢能源的定义按碳排放分类,以天然气制氢的碳排放量为基准,天然气制氢通常称为“蓝氢”;比天然气制氢的碳排放高,通常称为“灰氢”,比如煤气化制氢等;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基本没有碳排放,则通常认为是“绿氢”。
李风亭表示,要生产“绿氢”,目前通用的方式是水电解制氢。要通过氢能源的大量使用实现碳中和,必须提高水电解制氢的比重。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届时氢能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联席主席、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企业要迎接这个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只有科技创新、先行才可以实现绿色发展。
他表示,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企业生产扩容和碳排放强度增加往往捆绑在一起,要改善这些现象必须要依靠科技手段,要迅速改变这个状态,没有资金投入是万万不行的,目前,这类资金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政府扶持资金;专业股权投资机构资金;金融信贷资金;企业家自有基金。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生态、低碳已经是一种机制。通过建设、制造绿水青山,实现自身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十分重要,通过市场方式和综合协作
平台方式,通过科技、绿色两方面一体化合作实现发展。而在发展模式上,由于低碳是新的领域,看看谁掌握新技术、新方式,这可能是要面临的挑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