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要避免走弯路。” 国家气候变化
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表示,
碳中和主要是中和化石能源的碳,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了80%,德国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就做得非常详细,基本上都是化石能源。
5月8日,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
北京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碳中和50人
论坛”成立。
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2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了全球65%以上二氧化
碳排放量,占世界经济规模的70%以上,碳中和已经成全球共识。中国出口贸易多为碳密集型外向型企业,碳关税会为此类企业带来新挑战,迫切需要企业实施
绿色低碳转型,降低产品
碳排放。论坛发起方之一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王广宇指出,解决碳的问题核心要有技术突破,不管是在能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还是发电、交通所面对的碳排放,只有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创新,才能使碳总量真正降下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强调,在迎接挑战中创造和把握机遇,降低成本,收窄所谓“绿色溢价”形成的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在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打造高质量新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金南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确定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径。
王金南指出,“十四五”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全国谈排放达峰后见刚进入3-4年的峰值
平台,年均放量仅减少几千万吨,容易因重大项目集中布局建设而导致排放量波动或反复冲高。
“应该抓紧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顶层方案。”王金南表示,从技术路径来看,要全面提高工业行业节能增效和循环经济,严格控制石化能源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
清洁能源,突破能源生产和消费关键技术瓶颈,优化国土空间、提高
碳汇能力。
王金南指出,还需要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责任分担机制,他建议建立并完善以严控新增碳排放为先导、以管理排放配额为核心的全口径工业行业总量控制体系,对于直接排放已经达峰的省份控制排放总量,对于“十四五”实现碳达峰的省份,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
此外,
碳市场的机制建设也成为关注焦点。王金南建议,可以考虑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税,还可以建立国家碳中和基金或者能源绿色转型基金。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