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自生长、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碳中和’是时代洪流,也是时代必须,需要人人关注,同时付诸于实践。”甘霖说,目前不少人对碳中和尚缺乏具体认识,也很难理解因为温室气体带来的气候灾难,因此他建议,应该鼓励民众提高用电效率,用科学方法进行垃圾分类,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
同时,他建议,在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产业上,在鼓励政策外,配套政策还应有惩罚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减排技术革新,同时实施电能替代工程。
“在‘碳中和’这件事上,成都的做法不仅是创新的,还是超前的。”甘霖提到,比如,早在2018年,成都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来支撑“碳惠天府”行动和低碳城市建设,同时,成都也培育了一批低碳咨询经济的技术资源团队,以此来打造开发更多“碳中和+”场景,惠及民众。
今年3月,成都市政府印发《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着力拓展公众低碳场景、构建碳减排量消纳机制、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加快构建自生长、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在国内首次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通过线上公益平台对市民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行为发放碳积分奖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指导实施节能改造、低
碳管理、生态修护的企业开发碳减排项目,并作为卖方参与碳中和交易。
正是基于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心和信心,甘霖表示,未来,除了继续发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他们也将对成都的学校、综合体、写字楼的电能替代和能效提升工程进行低碳综合项目场景打造,同时开发更多“碳中和+”场景,鼓励全民参与进“碳惠天府”的行动中来。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